心识 [xīn shí]
1. 心志。
2. 才智。
3. 心智。
4. 神志。
5. 意识。
7. 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
心识 引证解释
⒈ 心志。
引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然斯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以安全;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⒉ 才智。
引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寧无心识。”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饮,不殊於羽族,取类於毛群,亦何贵於人灵,何用於心识?”
⒊ 心智。
引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有沙门 宝公 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覩三世。”
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数日,復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
⒋ 神志。
引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涉旬月,不敢措手。”
⒌ 意识。
引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和鸾 和 祖凤 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的成见早已消灭无馀。”
⒍ 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
引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輟阴阳於形有,传变化於心识。”
心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分别释义:唯识家将心识之认知作用分为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分别。
- 2.
依他起性释义:佛教语。 与“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合称“三性”。谓一切事物均由诸缘和合、心识变现而有,虚幻不实。用以说明“唯识无境”的宗旨。
- 3.
圭窦释义:⒈形状如圭的墙洞。亦借指微贱之家的门户。《左传·襄公十年》:“篳门圭竇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杜预 注:“圭竇,小户,穿壁为户,上鋭下方,状如圭也。”南朝 梁 萧统《七契》:“蓽门鸟宿,圭竇狐潜。风来室摇,雾下窓霑。”宋 苏辙《喜雪呈李公择》诗:“孤村掩圭竇,深逕没芒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杜翁》:“俄见诸女入一圭竇,心识为 王氏 卖酒者之家。”⒉借指寒微之家。《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诱呼 鲜卑,侵扰北方”裴松之 注引《魏书》:“臣等生於荒裔之土,出於圭竇之中。”唐 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
- 4.
境识俱遣释义:佛学术语,指客观的外境,与主观的心识同时俱遣。
- 5.
幻心释义:佛教语。 指凡心。佛家谓心识缘境而生,无实如幻,故称。
- 6.
性识释义:⒈天分,悟性。 ⒉佛教称众生的根性心识。
- 7.
所缘释义:⒈所凭借的。⒉佛教语。谓心识为能缘,心识的对象为“所缘”。
- 8.
盖愆释义:谓修德行善以弥补过去之罪恶。语本《书·蔡仲之命》:“尔尚盖前人之愆,唯忠唯孝。”清 袁枚《新齐谐·雷诛营卒》:“余虽心识为某卒,而事既寝息,遂不復言,曾密语某,某亦心动,自是改行为善,冀以盖愆,而不虞天诛之必不可逭也。”
- 9.
缘缘释义:⒈佛教语。四缘之一,旧称缘缘,新称所缘缘,即所缘之缘。心识对境界时,心识为能缘,境界为所缘。所缘缘,谓心识攀缘境界时,境界为心识所缘之缘。⒉接连不断。
- 10.
自性分别释义:自性思惟,于心识的认知作用。
- 11.
识神释义:佛教语。 心识,心灵。
- 12.
诸缘释义:佛教语。 指色香等百般世相。此种种世相,皆为我心识攀缘之所,故称诸缘。
- 13.
调五事释义:1。调节饮食: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坐念不安;食若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食秽浊物,则心识惛迷;食不宜于身,则引发宿疾,故饮食当慎,不饥、不饱,调和适当。2。
- 14.
阿赖耶识释义:亦作“阿黎耶识”。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