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使 [qiǎn shǐ]
1. 谓派遣使者。
遣使 引证解释
⒈ 谓派遣使者。
引《韩非子·八经》:“兵士约其军吏,遣使约其行介。”
《后汉书·班固传下》:“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会奏遣使迎复》:“礼部会奏,虏请遣使迎復,当从。”
清 魏源 《都中吟》之一:“昨日 大河 决金堤,遣使合工桃浪诗。”
遣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眼释义:⒈一只眼睛。 特指独存一眼。《陈书·孝行传·张昭》:“兄弟竝因毁成疾,昭 失一眼。”《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益州 大度 獠 持险骄恣,前刺史不能制。及 陈显达 为刺史,遣使责其租賧。獠 帅曰:‘两眼刺史尚不敢调我,况一眼乎!’”清 褚人穫《坚瓠四集·游客酬缣》:“千金 汉 将,感精魄以神交;一眼胡奴,望英风而胆落。”⒉表数量。用于井、泉。唐 顾况《送李山人还玉溪》诗:“若为种得千竿竹,引取君家一眼泉。”唐 白居易《题庐山山下汤泉》诗:“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煖无功。”宋 苏轼《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
- 2.
九白之贡释义:清 代 外蒙古 每年例贡朝廷白色驼、马共九匹,称为“九白之贡”。 《清文献通考·舆地二四》:“﹝ 喀尔喀 ﹞为西北强国,共为七部,有三汗:中曰 土谢图汗 ,东曰 车臣汗 ,西曰 扎萨克图汗 …… 崇德 三年,三汗并遣使入朝,定各贡白马八,白驼一,谓之九白之贡,岁以为常。”
- 3.
乞和释义:求和。 《梁书·侯景传》:“景 自岁首以来乞和,朝廷未之许,至是事急乃听焉。”《旧唐书·张延赏传》:“﹝ 李晟 ﹞大败 吐蕃,结赞 仅免,数遣使乞和。”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拿破仑 大挫 普鲁士 军,翌年七月,普鲁士 乞和,为从属之国。”
- 4.
书刀释义: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 古称削,汉 人称书刀。《释名·释兵》:“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繒卅匹,玉具、剑佩、书刀、绣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后 绍 遣使诣 邈,有所计议,与 邈 耳语;馥 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胡三省 注:“时虽已有纸,犹多用刀笔书,故有书刀。”
- 5.
二使星释义:《后汉书·李郃传》:“和帝 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採风謡。 使者二人当到 益 部,投 郃 候舍。时夏夕露坐,郃 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寧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
- 6.
二郎作相释义:宋 王祐 事 太祖 为知制诰,太祖 遣使 魏州,许以使还为相。 及还而未果,祐 笑谓亲宾曰:“某不做,儿子二郎必做。”二郎,其仲子 旦,后果为 真宗 相。事见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后因以为子侄为相的典故。
- 7.
交婚释义:通婚,联姻。《公羊传·僖公元年》“楚 人伐 郑”汉 何休 注:“楚 称人者,为 僖公 讳与夷狄交婚,故进使若中国,又明嫁娶当慕贤者。”《魏书·序纪·昭成帝》:“秋七月,慕容元真 遣使奉聘,求交婚,帝许之。”
- 8.
交聘释义:两国互相遣使通好往来。
- 9.
代拜释义:代为拜受君命。《宋书·殷景仁传》:“景仁 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代 义康 为 扬州 刺史,僕射领吏部如故。遣使者授印綬,主簿代拜。”《宋书·殷景仁传》:“丁母忧,葬竟,起为领军将军,固辞。上使纲纪代拜,遣中书舍人 周赳 舆载还府。”
- 10.
体悉释义:⒈体念而知其衷曲。《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子昇 乃为勑曰:‘前持心血,远以示王,深冀彼此共相体悉,而不良之徒坐生间贰。’”《隋书·东夷传·百济》:“相去虽远,事同言面,何必数遣使来相体悉。”《宋史·度宗纪》:“八年春正月庚申,詔:‘朕惟崇俭必自宫禁始,自今宫禁敢以珠翠销金为首饰服用,必罚无贷。臣庶之家,咸宜体悉。’”⒉犹体恤。《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申徒泰 听罢,纔晓得令公体悉人情,重贤轻色。”
- 11.
使官释义:⒈谓利用职权。《商君书·农战》:“今上论材能智慧而任之,则智慧之人希主好恶,使官制物,以适主心。”⒉使臣。三国 魏 曹操《善哉行》:“仲尼 之世,王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官。”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他生於六一七年,十三岁(六二九年)继位,十八岁(六三四年)遣使官到 唐朝 求婚。”
- 12.
使星释义:《后汉书·李郃传》:“和帝 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謡。使者二人当到 益 部,投 郃 候舍。时夏夕露坐…… 郃 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 益州 分野。’”后因称使者为“使星”。
- 13.
使译释义:传译的信使。《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六年春正月,永昌 徼外夷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倭 人在 带方 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餘国,汉 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三国志·魏志·东夷传》:“魏 世 匈奴 遂衰,更有 乌丸、鲜卑,爰及 东夷,使译时通。”
- 14.
使轺释义:使者所乘之车。宋 岳珂《桯史·刘观堂读赦诗》:“而况申遣使軺……来存殁者万餘里,慰契阔者十六年。”元 王恽《题常仁卿运使西觐纪行》诗:“九万鹏搏翼,孤忠驾使軺。”
- 15.
侍子释义:⒈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鄯善 王、车师 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后汉书·西域传·疏勒国》:“五年,臣磐 遣侍子与 大宛 莎车 使俱诣闕贡献。”《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三年》:“燕王 遣使入贡於 魏,请送侍子。”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三章第五节:“西汉 时期,西域 诸国的贵族子弟多到 长安,学 汉 文化。国王的儿子称为侍子,得到朝廷更多的优待。”⒉可以侍奉双亲的儿子。唐
- 16.
修聘释义:古代诸侯之间派遣使臣进行友好访问。
- 17.
倭国释义:我国古代对 日本 的称呼。 《后汉书·孝安帝纪》:“永初 元年……冬十月,倭国 遣使奉献。”《旧唐书·东夷传》:“倭国 者,古 倭奴国 也。去京师一万四千里,在 新罗 东南大海中。”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海舟》:“倭国 海舶,两傍列櫓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
- 18.
倭奴释义:⒈我国史书中 日本 的古称。 《后汉书·光武纪下》:“中元 二年春正月……东夷 倭奴国王 遣使奉献。”《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 倭奴 也。”⒉对 倭 寇、日本 侵略者的蔑称。明 沉德符《野获编·日本》:“谓之妒功生事则可;其恨之者至云党 倭 奴以坏战局……冤矣。”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我们虽然也看见过许多慷慨激昂的诗,什么用死尸堵住敌人的炮口呀,用热血胶住 倭 奴的刀枪呀,但是先生,这是‘诗’呵!”⒊倭 人之奴,汉奸。清 黄遵宪《续怀人诗》之十三:“駡我 倭 奴兼 汉 贼,函
- 19.
儁逸释义:⒈卓异,不同凡俗。 《后汉书·袁绍传》:“故 九江 太守 边让,英才儁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諂,身被梟悬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晋书·周访传论》:“札、莚 等负儁逸之材,以雄豪自许。”⒉高迈超逸。宋 欧阳修《与谢景山书》:“景山 留滞州县,行年四十,独能异其少时儁逸之气,就於法度,根蔕前古,作为文章,一下其笔,遂高於人。”清 陈田《明诗纪事戊籤·吴岳》:“冡宰诗,儁逸清洒,入盛 唐 蹊径。”⒊指才智出众而隐居不仕的人。《魏书·太宗纪》:“詔分遣使者巡求儁逸。”
- 20.
分巡道释义:古代官名。唐 代遣使分道出巡,称为分巡某某道。明 代于按察司之下设立按察分司,其长官负责监督、巡察其所属州、府、县的政治和司法等方面的情况,谓之“分巡道”,皆戴按察副使或佥事等衔。清 初仍之,乾隆 时裁衔存官,代表巡抚分巡其地。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当今年二月间,林铭球 同 襄阳 分巡道 王瑞柟、总兵 左良玉 秘密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