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书 [kè shū]
1. 刻版印书。
刻书 引证解释
⒈ 刻版印书。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引王阮亭 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时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时始有之?当是 隋 唐 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
周祖谟 《<鉅宋广韵>前言》:“南宋 闽 中刻书事业极盛。”
国语词典
刻书 [kè shū]
⒈ 刊行书籍。中国刻书,始于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
刻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付之梨枣释义:指刻版刊印书籍。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古代称书版。
- 2.
付梓之际释义:书籍刊印的时候。 古时雕版刻书以梓木为上,后因称书籍刊印为“付梓”。
- 3.
代称释义:代替正式名称的另一名称:我国木刻书版向来用梨木和枣木,所以梨枣成了木刻书版的代称。
- 4.
仿宋体释义:仿照宋代刻书字体的一种字体。有长、方两种。笔画均匀工整。是现代印刷、制图中使用的一种字 体。
- 5.
冯瀛王释义:五代 时 冯道,曾倡议国子监校定“九经”,组工雕印,我国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开始。
- 6.
刻书释义:刻版印书。清 赵翼《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王阮亭 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时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时始有之?当是 隋 唐 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清 王筠《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周祖谟《<鉅宋广韵>前言》:“南宋 闽 中刻书事业极盛。”
- 7.
剞劂释义:⒈雕刻用的曲刀。⒉雕版;刻书。劂(jué)。
- 8.
卷尾释义:书籍字画的末尾处。宋 曹士冕《法帖谱系·临江戏鱼堂帖》:“元祐 间 刘次庄 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清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是本朝校刻,卷尾附有校勘记。”叶德辉《书林清话·唐天祐刻书之伪》:“日本 水野梅晓 行笥中有《文选·归去来辞》,卷尾刻‘大唐 天祐 二年秋九月八日 餘杭 龙兴寺 沙门 无远 刊行’字一行。”
- 9.
复刻释义:指木刻书籍的重行刻印。
- 10.
宋体字释义:通行的汉字印刷体,正方形,横的笔画细,竖的笔画粗。这种字体起于明朝中叶,叫做宋体是出于误会。另有横竖笔画都较细的字体称“仿宋体”,比较接近于宋朝刻书的字体。为了区别于仿宋体,原来的宋体字又称为“老宋体”。
- 11.
宋本释义:宋 代刻印的书本。雕板印书约始于 唐 代,至 宋 大盛。当时的 浙江 杭州、福建 建阳、四川 眉山 等地都是刻书的中心,分官刊、家刻、坊刻三种。刻书时,选用工于书法的人缮写,字体既美,校刻亦精,为后世所重。
- 12.
家塾刻本释义:旧时私宅家塾刻印的书。私家刻书起于 五代,两 宋 时日趋发达,到 明 清 而极盛。主要是传播自己的或自己所喜爱的著作。家刻本的特点是底本好、校勘精、刻工良、纸墨都是上乘。如 南宋 相台 岳 氏家塾的五经屡为后世翻刻。
- 13.
封面释义:⒈线装书指书皮里面印着书名和刻书者的名称等的一页。⒉新式装订的书刊指最外面的一层,用厚纸、布、皮等做成。⒊特指新式装订的书刊印着书刊名称等的第一面。也叫封一。
- 14.
平水释义:⒈平治水利。《后汉书·百官志五》:“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鱼税。”宋 曾巩《工部尚书制》:“今中臺起曹,实践其任,矧屯田、虞衡、平水之职,莫不隶焉。”⒉指银子的标准成色。《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且慢,银子的平水都错了。”⒊集市名。在浙江 绍兴 东南,傍 平水溪。唐 时已成市,见 唐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附近盛产茶,名为“平水茶”。⒋旧 平阳府 城(今 山西 临汾)的别称,以城西南有 平水 支流得名。金 元 时称 平阳 所刻书籍为“平水板”。
- 15.
库本释义:宋 代官刻书籍版本的一种。
- 16.
枣梨释义:谓雕版印刷。 旧时多用枣木或梨木雕刻书版,故称。
- 17.
校书释义:⒈校勘书籍。 《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建初 中,肃宗 博召文学之士,以 毅 为兰臺令史,拜郎中,与 班固、贾逵 共典校书。”《三国志·蜀志·向朗传》:“年踰八十,犹手自校书。”宋 无名氏《王氏谈录·校书》:“公言校书之例,它本有语异而意通者不取可惜,盖不可决谓非昔人之意,俱当存之。”清 王筠《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校书者,列各本异文,纤悉必备也。”⒉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汉 有校书郎中,三国 魏 始置秘书校书郎,隋、唐 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⒊唐 胡曾《赠薛涛》诗:“万里桥 边女
- 18.
梨枣释义:旧时刻书制版多用梨木或枣木,故以“梨枣”作书版的代称。
- 19.
私刻释义:⒈私人刻印。叶德辉《书林清话·明人私刻坊刻书》:“明 刻精本已具於前,其他私刻坊刻之书,以年代相近,存於今者,视 宋 元 刻本为多。”⒉犹刻薄,吝啬。明 方孝孺《条侯传论》:“彼 景帝 者,私刻忍人也,欲封其后之兄,而 亚夫 不从。”《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诸弟子曰:‘吾师甚是私刻,我等伏侍数十年,尚无丝毫秘诀传授,想你来之何益?’”
- 20.
詅痴符释义:称文拙而好刻书行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