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俚曲 俚曲的意思

俚曲

简体俚曲
繁体
拼音lǐ qǔ
注音ㄌㄧˇ ㄑㄩ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lǐ, ◎ 民间的,通俗的。【例句】:俚俗(粗俗)。俚语。俚歌。俚曲。

qǔ qū,(1) 弯转,与“直”相对。【组词】:弯曲。曲折(zhé)。曲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2) 不公正,不合理。【组词】:曲说。曲解(jiě)。委曲求全。(3) 弯曲的地方。【组词】:河曲。(4) 偏僻的地方。【组词】:乡曲。(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组词】:酒曲。曲霉。(6) 姓。(1)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组词】:曲艺。曲话。(2) 歌的乐调。【例句】:曲调(diào)。曲谱。异曲同工。曲高和(hè)寡。

基本含义

俚曲是指以通俗、民间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曲调或歌曲,具有朴实、直接、生动的特点。

俚曲的意思

俚曲 [lǐ qǔ]

1. 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

[popular music and songs;]

俚曲 引证解释

⒈ 通俗浅近的歌曲;民间歌曲。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咏舞雩於 沂水,久乐圣时;唱《铜鞮》於 汉 滨,空惭俚曲。”
金 元好问 《留别龙兴汴禅师普照鉴禅师》诗:“俚曲只知无《白雪》,遗音谁谓有朱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是日给假不夜作,夫妻设肴酒,呼婢辈度俚曲为笑。”

⒉ 指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所写的作品。如 蒲松龄 有《聊斋俚曲》。


国语词典

俚曲 [lǐ qǔ]

⒈ 通俗浅近的歌曲。多为民间创作,文字浅近、风格质朴自然,亦有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而写的作品,也称为「俚曲」。如清朝蒲松龄的〈磨难曲〉、〈寒林曲〉等十五部说唱长篇故事的俚曲作品等。


俚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俗曲释义:旧指民间的通俗歌曲。也叫俚曲。
    • 2.
      嘓嘓释义:⒈象声词。 咽食声。《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两口子拿着饃饃就着肉,你看他攮顙。馋的那同院子住的老婆们过去过来,嘓嘓儿的嚥唾沫。”⒉象声词。哭声。清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二二回:“我偷去听了听,大少爷嘓嘓的哭。”⒊象声词。蛙鸣声。《花城》1981年第2期:“月亮出来了,夜风清凉,蛙鸣嘓嘓。”
    • 3.
      小调释义:⒈也叫小曲、俚曲、时调、码头调等。中国民歌的一类。题材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结构较为规整,常以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连缀,为多段体分节歌形式。独唱为主。⒉区别于大调的一种调式。
    • 4.
      延露释义:亦作“延路”。古俚曲名。
    • 5.
      得体歌释义:唐 俚曲名。详“得宝歌”。
    • 6.
      满肚皮释义:满肚子。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从无心闲话里谈到 十三妹,果然引动了那老头儿的满肚皮牢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甚至于连弹词也看不落,只知道看街上卖的那三五文一小本的淫词俚曲,闹得他满肚皮的佳人才子、赠帕遗金的故事,不定要从这箇上头闹些笑话出来。”
    • 7.
      甚至于释义:犹甚而至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大不了的,能看得落两部弹词,就算是才女,甚至於连弹词也看不落,只知道看街上卖的那三五文一小本的淫词俚曲。”冰心《寄小读者》十二:“为着兄弟朋友,为着花鸟虫鱼,甚至于为着一本书一件衣服,和母亲违拗争执,当时只弄娇痴。”
    • 8.
      蒲松龄释义:(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年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以教书为业。能诗文,善作俚曲。作品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文字简练优美。以《聊斋志异》最为著名。

俚曲(liq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俚曲是什么意思 俚曲读音 怎么读 俚曲,拼音是lǐ qǔ,俚曲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俚曲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