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族释义:⒈诸侯或君王的同族。《诗·魏风·汾沮洳》:“殊异乎公族。”毛 传:“公族,公属。”郑玄 笺:“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汉书·刘歆传》:“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隋书·嗣王集传》:“帝不忍加诛,乃下詔曰:‘……虽復王法无私,恩从义断,但法隐公族,礼有亲亲。’”《明史·镇平王有爌传》:“﹝ 朱有爌 ﹞又採歷代公族贤者,自 夏 五子迄 元 太子 真金 百餘人,作《贤王传》若干卷。”章炳麟《秦政记》:“六国公族散处閭巷之间,秦 以守法,不假以虚惠结人,公族之欲復其宗庙,情也。”⒉指公族
- 2.
区画释义:⒈亦作“区划”。 筹划,安排。宋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会 河 北大饥,流民转徙东下者六七十万,公皆招纳之,劝民出粟,自为区划,散处境内,屋庐、饮食、医药,纤悉无不备。”《明史·河渠志三》:“淮河 及 鸿沟 境山 疏濬工程……帝命新任总河都御史 潘季驯 区画。”清 孙枝蔚《次韵答莫大岸见嘲》:“也知死生原有命,全家衣食待区画。”⒉区分,划分。刘师培《人类均力说》:“欲行此法,必破坏固有之社会,破坏国界,凡人口达千人以上,则区画为乡。”
- 3.
大相国寺释义:在今 河南 开封 市。本 北齐 大建国寺,天保 六年建,后废。唐 为 歙州 司马 郑审 宅,旋施僧重建寺。唐睿宗 以旧封 相王,赐额改名 相国寺。宋 至道 二年重建,题名 大相国寺。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每月开放五次,为买卖货物之大市场。金章宗、元世祖、明太祖 时相继重修。明 末为河沙淤没。清 顺治 重建,乾隆 重修,题名 古汴名蓝。参阅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宋 高承《事物纪原·真坛净社·相国寺》、明 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十。
- 4.
夷狄释义:⒈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北方部族为 狄。 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宋 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鲁迅《坟·论“他妈的!”》:“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⒉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唐 韩愈《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 管城。”唐 聂
- 5.
扩散处理释义:又称热扩散处理或表面扩散处理。
- 6.
棋处释义:亦作“棊处”。如棋子一样散处。
- 7.
水达达释义:⒈我国古代部族名,为鞑靼族之一部。不事耕稼,以鱼为食。散处于今黑龙江省佳木斯、兴凯湖以东,包括苏联境内黑龙江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东岸地区。以居近水滨,故有此名。⒉元代路(地方行政区划)名。
- 8.
滨近释义:临近,靠近。 《三国志·魏志·王观传》:“观 教曰:‘此郡滨近外虏,数有寇害,云何不为剧邪?’”《新唐书·西域传上·党项》:“子仪 以 党项、吐谷浑 部落散处 盐 庆 等州,其地与 吐蕃 滨近,易相胁,即表徙 静边州 都督、夏州、乐容 等六府 党项 于 银州 之北,夏州 之东。”郭沫若《天地玄黄·苏联问题二三事》:“西伯利亚 已经有多年生的小麦,滨近寒带的区域甚至于可以栽种柠檬了。”
- 9.
离居释义:⒈离开居处,流离失所。语出《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孔颖达 疏:“播荡分析,离其居宅,无安定之极。”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述离居,则愴怏而难怀。”李大钊《大哀篇》:“刀兵水火,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⒉散处;分居。《诗·小雅·雨无正》:“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勩。”郑玄 笺:“长官之大夫於王流于 彘 而皆散处。”《左传·文公十六年》:“夫 麇 与 百濮 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 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唐 宋之问《江南曲》:“
- 10.
觉罗氏释义:这是一个神秘的氏族。 《清朝通志》载:“宗室、觉罗之外,有民觉罗氏。其族属之众者,冠以地名,如伊尔根、舒舒、西林、通颜之类;散处者,上加民字以不同于国姓也。
- 11.
骨利干释义:古部族名。在 瀚海(今 贝加尔湖)北,有二俟斤治之。产良马和百合草。贞观 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遣使来献马,唐 以其地为 玄阙州。龙朔 中(公元661-663年)改名 余吾州,隶 瀚海都督府。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骨利干国 献马百匹,十匹尤骏,上为製名。”《新唐书·回鹘传上》:“回紇,其先 匈奴 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 时亦号 高车 部,或曰 敕勒,讹为 铁勒。其部落曰 袁紇、薛延陀、契苾羽、都播、骨利干 ……凡十有五种,皆散处磧北。”清 袁枚《随园随笔·测天三家以外诸说》:“然三家外,散见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