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达政 达政的意思
zhèng

达政

简体达政
繁体達政
拼音dá zhèng
注音ㄉㄚˊ ㄓ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á,(1) 通。【组词】:四通八达。达德(通行天下的美德)。达人。达士(达人)。(2) 通晓。【组词】:洞达。练达。(3) 遍,全面。【例句】: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不计个人的得失)。(4) 到。【组词】:到达。抵达。通宵达旦。(5) 实现。【组词】:目的已达。(6) 传出来。【例句】:传(chuán)达。转(zhuǎn )达。(7) 得到显要的地位。【组词】:显达。达官贵人。(8) 姓。

zhèng,(1) 治理国家事务。【组词】: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组词】:财政。邮政。民政。(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组词】:家政。(4) 姓。

基本含义

达到政治上的高度,指人才能够出任高官职位。

达政的意思

达政 [dá zhèng]

1. 犹达治。

达政 引证解释

⒈ 犹达治。

《晋书·王导传》:“昔 魏武,达政之主也。”
《南史·孔琳之传》:“乃举朝大议,精才达政之士,莫不以宜復用钱。”


达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约释义:⒈犹言乡规民约。 适用于本乡本地的规约。⒉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
    • 2.
      十三行释义:⒈法帖名。 晋 王献之 所书《洛神赋》真迹,至 南宋 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 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⒉鸦片战争前 广州 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 明 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清 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
    • 3.
      叶子芷释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
    • 4.
      当须释义:必须。《左传·昭公十三年》“有人无主,二也”晋 杜预 注:“虽有贤人,当须内主为应。”《晋书·甘卓传》:“答问损益,当须博通古今,明达政体,必求诸坟索,乃堪其举。”《百喻经·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瘥耳。”
    • 5.
      拾青紫释义:谓获取高官显位。《周书·儒林传论》:“前世通六艺之士,莫不兼达政术,故云拾青紫如地芥。”清 赵翼《放歌》:“少年鼻息冲云汉,唾手便思拾青紫。”亦省作“拾青”、“拾紫”。唐 高适《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唐 顾云《投刑部赵郎中启》:“偶学杀青,因思拾紫。”参见“拾地芥”。
    • 6.
      挈辞释义:谓传达政府的辞命。语本《穀梁传·襄公十一年》:“行人者,挈国之辞也。”范宁 注:“行人是传国之辞命者。”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又 子服敬叔 进弔书于 滕君,固知行人挈辞,多被翰墨矣。”
    • 7.
      车匠释义:⒈造车的工匠。 《后汉书·应奉传》“﹝ 应奉 ﹞ 和帝 时为 河南 尹、将作大匠,公廉约己,明达政事”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奉 年二十时,尝诣 彭城 相 袁贺,贺 时出行闭门,造车匠於内开扇出半面视 奉,奉 即委去。后数十年於路见车匠,识而呼之。”⒉用车纺丝的人。范文澜《<中国通史>绪言》:“以车纺丝者曰车匠。”
    • 8.
      降命释义:发布下达政令。

达政(dazh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达政是什么意思 达政读音 怎么读 达政,拼音是dá zhèng,达政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达政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