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 [nán míng]
1. 明亡后南京的福王弘光、福州的唐王隆武、绍兴的鲁王、广州的唐王绍武、肇庆的桂王永历和川鄂边界的韩王定武先后在南部诸省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统称“南明”。清钱绮有《南明书》三十六卷。
南明 引证解释
⒈ 明 亡后 南京 的 福王 弘光、福州 的 唐王 隆武、绍兴 的 鲁王、广州 的 唐王 绍武、肇庆 的 桂王 永历 和 川 鄂 边界的 韩王 定武 先后在南部诸省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统称“南明”。 清 钱绮 有《南明书》三十六卷。
引田汉 《歌柳亚子》:“避地 香港岛,将写《南明史》。”
国语词典
南明 [nán míng]
⒈ 明亡后,其残余力量南移,先后在中国南方建立的政权。其间历经福、鲁、唐、桂诸王,及郑氏三代经营台湾,至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灭郑为止,这一段奉明为正朔的历史,史称为「南明」。
⒉ 河川名: (1) 在大陆地区山东省滕县东南,源出于峄县黑风口的山泉,西经奚公山,会于薛河。(2) 在大陆地区贵州省,下游注入乌江。
⒊ 山名。在浙江省新昌县南。一名石城山。
南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桑释义:⒈传说中的三株桑树。《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 在 大踵 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三桑无枝,在 欧丝 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此无枝之三桑又见《北山经》、《大荒北经》。⒉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明 夏完淳《南越行送人入闽》:“古南 越,武夷 太姥 神灵穴,苍茫八柱倒江河,沆漭三桑扶日月。”按,清 顺治 二年(1645年),南明 郑鸿逵、黄道周、张肯堂 等拥立 唐王 朱聿键 于 福州 即皇帝位抗 清,故云“三桑扶日月”。
- 2.
五虎释义:⒈指 明 代宦官 魏忠贤 私党中的五个文臣。《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外廷文臣则 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 主谋议,号五虎。”⒉指 南明 桂王 时与锦衣指挥使 李元胤 结党揽权的五个官员。《明史·严起桓传》:“时朝政决於 成栋 子 元胤,都御史 袁彭年,少詹事 刘湘客,给事中 丁时魁、金堡、蒙正发 五人附之,揽权植党,人目为五虎。”
- 3.
六洞桥释义:六洞桥在贵阳市南明区博爱路,位于贯城河下游,流入南明河。
- 4.
复社释义:明 末 江南 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的文学结社之一。明 天启 时 江 南 张溥、陈贞慧 等初结应社,崇祯 六年又集合南北文社中人,会于 苏州 虎丘,取兴复绝学之义,成立复社,继东林党之后,以讲学批评时政。南明 弘光 时,屡受 马士英、阮大鋮 的迫害。清 军南下,复社主要人物 吴应箕、陈子龙 等参加抗 清,殉难。顺治 九年,复社被 清 政府取缔解散。
- 5.
宿契释义:⒈犹宿缘。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六:“经三宿三日后,女即自言曰:‘君是生人,我鬼也。共君宿契,此会可三宵,不可久居,当有祸矣。’”唐 唐彦谦《游南明山》诗:“投閒息万机,三生有宿契。”《太平广记》卷二九六引 唐 无名氏《八朝穷怪录·萧总》:“﹝神女﹞谓 总 曰:‘萧郎 遇此,未曾见邀,今幸良晨,有同宿契。’”清 曹寅《题史蕉饮春泉洗药图》诗:“省识画图犹宿契,年年灵树祝长春。”⒉先前的约言;事先的许诺。《南史·崔慧景传》:“于时 卢陵王 长史 萧寅、司马 崔恭祖 守 广陵城,慧景 以 宝玄 事告 恭祖。恭
- 6.
小腆释义:小国。《书·大诰》:“殷 小腆,诞敢纪其叙。”孔颖达 疏:“殷 本天子之国,武庚 比之为小,故言小腆。腆是小貌也。郑玄 云:‘腆谓小国也。’”一说为馀孽。曾运乾 正读:“小腆,言餘孽也,指 武庚言。”清 宗稷臣《题明张苍水狱中诗稿后》:“当先生没时,闽、粤、滇 中诸小腆,多已消灭。”柳亚子《羿楼旧藏南明史料书目提要·小腆纪年》:“惟小腆命名,典出《多方》、《多士》(按:《多方》、《多士》係《大誥》之误),为敌国指斥之词,今日閲之,殊为触目。”
- 7.
忠义巷释义:忠义巷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解放路以南,南北走向,东邻自治巷,西连育生巷,南至南明路。
- 8.
收榆释义:喻晚年。明 徐渭《启诸南明侍郎》之一:“儻承照於收榆,即復就烹,亦安心於结草。”参见“收之桑榆”。
- 9.
炎灵释义:⒈指以火德而王的汉宋王朝。⒉特指南明皇朝。
- 10.
边淮释义:⒈南宋时,淮河一线为宋金南北对峙的边界,故称“边淮”。⒉明末清初,淮河一线一度为南明与清军南北对峙的边界。亦称“边淮”。
- 11.
颠迷释义:昏乱迷惑。 宋 苏舜钦 《符瑞》:“予惧后世拘 子厚 之作,弃天弗徵,背大道以自任,颠迷无从,靡所法则。” 宋 朱淑真 《阻雨》诗:“慳风涩雨颠迷甚,十日春无一日晴。” 明 徐渭 《启诸南明侍郎》:“某生来蠢躁,动则颠迷。”
- 12.
黄檗宗释义:佛教禅宗派别之一。宗名取于 福建 福清 之 黄檗山。唐 贞元 五年,正干禅师 传六祖 弘忍 之法,开创此山。断际禅师 希运 住此,大振宗法。希运 寂后,临济 义玄 之门裔,大为繁兴。尔后,黄檗 之道场与 临济 之宗风,一其盛衰,隆于 宋,废于 元,至 明 复兴。崇祯 九年,隐元 来住此山,中兴 黄檗 之道,后应 日本 僧人之请,于 南明 永历 八年东渡,在 日本 京都 建 黄檗山 万佛寺,遂为 日本 黄檗宗之祖。参见“临济宗”、“曹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