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事 [tīng shì]
1. 处理政事。
英[ manage affairs; ]
2. 大厅(多指官署中的)。也作“厅事”
例听事前仅容旋马。——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听事诚隘。
听事已宽。
英[ hall; office; court-room; ]
听事 引证解释
⒈ 谓听命行事。
引《礼记·少仪》:“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
孔颖达 疏:“童子未成年,虽往适它丧,不敢以成人为比方,但来听主人以事见使。”
《左传·襄公三十年》:“穆叔 问 王子围 之为政何如。对曰:‘吾儕小人食而听事,犹惧不给命,而不免於戾,焉与知政?’”
⒉ 犹治事。
引《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羣臣受决事,悉於 咸阳宫。”
《汉书·宣帝纪》:“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癸亥晦,日有食之,避正殿,寑兵,不听事五日。”
⒊ 厅堂。官府治事之所。后亦指私宅大厅。
引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郴 还听事,思惟良久。”
《晋书·陶侃传》:“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餘雪犹湿,於是以屑布地。”
《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二年》:“勒 升其听事, 浚 乃走出堂皇, 勒 众执之。”
胡三省 注:“中庭曰听事,言受事察讼於是。 汉 晋 皆作听事, 六朝 以来乃始加‘广’作‘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江苏 藩署听事县一额云:报朝廷某事,荣父母某事,宽百姓几分,爱子孙几分。”
国语词典
听事 [tīng shì]
⒈ 治理政事。也作「听政」。
引《汉书·卷八·宣帝纪》:「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⒈ 处理政事,判断是非曲直。
引《汉书·卷七六·韩延寿传》:「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⒉ 官府治理政事的大堂,私人住宅大厅也沿用此称。南朝宋·刘义庆也作「厅事」。
引《世说新语·政事》:「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
听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给命释义:谓不足完成使命。《左传·襄公三十年》:“吾儕小人食而听事,犹惧不给命,而不免於戾,焉与知政。”杨伯峻 注:“不给命,给,足也。谓不足完成使命也。”
- 2.
事期释义:指会盟的日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杜预 注:“先 澶渊 二月往朝,以听会期。”
- 3.
借问释义:敬辞。向人打听事情时用:借问这里离县城还有多远?
- 4.
傅奏释义:敷奏;奏陈。《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傅奏其勇。”《汉书·宣帝纪》:“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各自奏陈其言,然后试之以官,考其功德也。”《后汉书·梁统传》:“谨表其尤害於体者傅奏於左。”《新唐书·张嘉贞传》:“居位三年,善傅奏,敏於裁遣。”
- 5.
听决释义:听事决案;听候断决。
- 6.
听览释义:听事览文。谓处理政务。
- 7.
圮缺释义:亦作“圯闕”。倾毁,残缺。宋 苏辙《东轩记》:“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闢听事堂之东为轩。”宋 叶适《治势上》:“向之衰败、圮闕者二百餘年,英武之君、忠智之臣,图回收取,不能什一。”
- 8.
帖黄释义:贴黄。唐 时敕书用黄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谓之帖黄。后世上奏状札子,摘举要旨,写在另外的纸上,贴附于后,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黄敕既行,下有小异同,曰帖黄。一作押黄。”《新唐书·宦者传上·马存亮》:“枢密使无听事,唯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帖黄决事,此 杨復恭 夺宰相权之失也。”清 袁枚《随园随笔·帖黄》:“今人具奏,自摘大旨,用白纸帖之,亦名帖黄。始於 崇禎 元年三月。”
- 9.
府朝释义:⒈官署;王府。晋 卢谌《与司空刘琨书》:“事与愿违,当忝外役,遂去左右,收迹府朝。”《晋书·刘琨传》:“琨 翦除荆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狱。”《旧唐书·房玄龄传》:“太宗 尝至 隐太子 所,食,中毒而归,府中震骇,计无所出。玄龄 因谓 长孙无忌 曰:‘……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⒉指公府的厅堂。《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四年》“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元 胡三省 注:“郡听事曰郡朝,公府听事曰府朝。”
- 10.
急递释义:⒈古时的快速驿递。用于传送紧急文书。《新唐书·李绛传》:“枢密使 刘光琦 议遣中人持赦令赐诸道,以裒馈餉,絳 请付度支盐铁急递以遣,息取求之弊。”《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元年》:“安远 节度使 符彦超 奴 王希全、任贺儿 ……夜叩门称有急递,彦超 出至听事,二奴杀之。”胡三省 注:“军期紧急,文书入递不容稽违晷刻者,谓之急递。递,邮传也。”亦称“急脚递”。宋 沉括《梦溪笔谈·官政一》:“驛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寧 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⒉
- 11.
排仗释义:⒈排设仪仗。一般指帝王早朝时的仪式。唐 王建《赠胡泟将军》诗:“半夜进儺当玉殿,未明排仗到铜壶。”宋 陆游《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诗:“筑城絶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⒉指仪仗队列。《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挟刀在衣中,外袭宽衣若听事,伺立 延春门 排仗内。”
- 12.
排牙释义:谓牙前将士排列节度使庭前候参。《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绪 恐既明事泄,乃出门,遇 悦 亲将 刘忠信 方排牙,绪 疾呼谓众曰:‘刘忠信 与 扈崿 谋反,昨夜刺杀僕射。’”胡三省 注:“排牙者,牙前将士各执其物以立於庭下,俟节度使升听事,以次参謁也。”
- 13.
明扬释义:⒈亦作“明敭”。 公开张扬或宣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五年》:“比引问於听事之所,先以疏其过恶,次以明扬君父不杀之恩,率皆面闕稽顙再拜以谢。”⒉举用;选拔。《梁书·处士传·庾詵》:“明敭振滞,为政所先;旌贤求士,梦佇斯急。”北周 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诗:“小人司刺举,明敭实滥吹。”倪璠 注:“敭,举也。”宋 王安石《节度使加宣徽》:“比以明扬,屡更烦使,遂躋膴仕,良副訏謨。”清 何启 胡礼垣《新政论议》:“与其效奔竞于权门,夤缘而窃天家之爵,
- 14.
明褒暗贬释义:说的话表面上听事在夸奖你,但往深层次的想,实际上是在挖苦你,贬你。
- 15.
朝晡释义:⒈朝时(辰时)至晡时(申时)。 亦指朝时与晡时。《三国志·蜀志·费祎传》“顷之,代 蒋琬 为尚书令”裴松之 注引《祎别传》:“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欢,事亦不废。”《晋书·郗鉴传》:“鉴 寻薨,时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宫中当临者,朝晡各十五举音,非朝晡临时,禁无得哭。”《旧唐书·归崇敬传》:“每朝晡二时请益,师亦二时居讲堂,説释道义。”⒉指一日两餐之食。宋 郭彖《睽车志》卷三:“怀掖间得小布囊,贮米三四升,适足给朝晡。”《宋史·钱顗传》:“
- 16.
闭閤思过释义:关起门来自我反省。《汉书·韩延寿传》:“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 大伤之……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閤思过,一县莫知所为。”
- 17.
陶侃之僻释义:《晋书·陶侃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 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 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餘雪犹溼,於是以屑布地。及 桓温 伐 蜀,又以 侃 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后因以“陶侃之僻”为爱惜物力之典。
- 18.
雌堂释义:古时州一级地方长官听事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