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 [jí zhù]
1. 注意力集中。
例同学们的目光都集注到老师身上。
英[ focus; ]
2. 汇集前人对某书的注释,有时附上自己的见解,多用做书名,如《诗经集注》
英[ variorum; ]
集注 引证解释
⒈ 见“集注”。
⒉ 亦作“集註”。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引唐 颜师古 《<汉书>序例》:“《汉书》旧无注解,唯 服虔、应劭 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 晋灼,集为一部,凡四十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前人当否,号曰《汉书集注》。”
《元史·杨恭懿传》:“后得 朱熹 集註《四书》,叹曰:‘人伦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此书矣。’”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章句集注》:“朱子 作《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註,其名非创也。”
⒊ 汇集流注。
引梁启超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赤道下之热流,其行於北半球者,常以大陆东岸为归宿之地…… 墨西哥 正在热流集注之区,温度最盛。”
⒋ 犹集中。
引茅盾 《子夜》十五:“﹝ 玛金 ﹞精神只集注在一点:她的工作,她的使命。”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全课堂的眼光都集注于 乐华 和 大文 两人。”
⒌ 宋 代铨选授官的一种制度。由铨选负责官员召集铨选合格者注授官职。
引宋 赵昇 《朝野类要·馀记》:“集注:左右选注闕,集长贰廷坐,而下列愿注授之人,高唱其闕而问之,以授窠闕。”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五年》:“应係旧籍人子弟许到闕者,见讫赴部,令预集注三次;集满不受差遣者,将与直差。”
国语词典
集注 [jí zhù]
⒈ 集中专注。
例如:「大家都把眼光集注在女主角上。」
⒉ 先集合众家对某部书的注释,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如《四书章句集注》。也作「集注」。
集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息尚存释义:只要还有一口气。 指还活着。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泰伯》:“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息:气息。尚:还。
- 2.
七周行慈释义:七周行慈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周者周遍也。
- 3.
七种不净释义:七种不净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修行之人。
- 4.
三奇释义:⒈三个阳爻。 汉 焦赣《易林·剥之旅》:“三奇六耦,相随俱市,王孙善贾,先得利宝,居止不安,大盗为咎。”⒉术数家以乙、丙、丁为天上三奇,甲、戊、庚为地下三奇,辛、壬、癸为人间三奇。“三奇”出现于年、月、日,顺布为吉。明 沉鲸《双珠记·母子分珠》:“三奇六甲未应通,雨偏侵漏屋,风不助冥鸿。”清 钱谦益《星士陈叟生子》诗:“三奇六合人谁晓,汤饼筵前问乃翁。”⒊中医指人的精、气、神。《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二·龟鹿二仙胶》“上用铅罈,如法熬胶”﹝集注﹞引 李中梓 曰:“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
- 5.
下焉者释义:《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 注:“下谓臣也。”朱熹 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 孔子 虽善於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 6.
不洁释义:⒈不干净,不清洁。唐 皮日休《九讽·遇谤》:“有肪兮,点而谓之不洁;有泉兮,壅而谓之不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爱奴》:“夫人雅敬先生,恐诸婢不洁,故以妾来。”⒉指污秽之物。《墨子·备穴》:“审知穴之所在,穴而迎之,穴且遇……灌以不洁十餘石。”《孟子·离娄下》:“西子 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朱熹 集注:“不洁,污秽之物也。”《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元年》:“司马贾 直言 入责 从諫 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其功非细,祇以 张汶 之故,自谓不洁淋头,竟自羞死。尔孺子,何敢如此!父死不哭,何以为人!
- 7.
中府释义:⒈内库。《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史记·田叔列传》:“鲁王 闻之大慙,发中府钱,使相偿之。”张守节 正义:“王之财物所藏也。”宋 梅尧臣《闵尚衣盗袴》诗:“嗟嗟亦王官,奚自门阀污,中府中纹綾,袖之呼马去。”⒉唐 代府兵编制之一。《宋史·尹洙传》:“按 唐 府兵,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⒊中医指胃。《素问·离合真邪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张隐庵 集注:“中府,胃府也。”
- 8.
中庸释义:⒈书名。 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所作。内容是宣扬孔子的中庸之道。南宋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入《四书集注》。⒉指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常。中庸,指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意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 9.
中泠释义:泉名。在今 江苏 镇江市 西北 金山 下的 长江 中。相传其水烹茶最佳,有“天下第一泉”之称。今江岸沙涨,泉已没沙中。宋 苏轼《游金山寺》诗:“中泠 南畔石盘陁,古来出没随涛波。”王十朋 集注引 程縯 曰:“扬子江 有 中泠 水,为天下点茶第一。”明 高启《煮雪斋为贡文学赋禁言茶》:“一甌细啜真天味,却笑 中泠 妄得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北固 云頽,中泠 泉咽,潮声怒吼 石头城。”
- 10.
九曲珠释义:一种珠孔曲折难通的宝珠。宋 苏轼《祥符寺九曲观灯》诗“宝珠穿蚁闹连朝”王十朋 集注引 宋 赵次公 曰:“小説载有以九曲宝珠欲穿而不得,问之 孔子。孔子 教以涂脂於线,使蚁通焉。”《老残游记》二十回:“这山里的路,天生成九曲珠似的,一步一曲。”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学》:“贷金尊于市,不知己之有苍璧、小璣,况自有九曲珠足以照夜。”
- 11.
习察释义:谓学习省察。语本《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朱熹 集注:“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
- 12.
乡学释义:⒈古代地方学校,与“国学”相别。 周 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於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於少学。”《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於庠门之外” 汉 郑玄 注:“庠,乡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 曰校, 殷 曰序, 周 曰庠” 宋 朱熹 集注:“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⒉指乡村学塾。《二刻拍案惊奇
- 13.
于邑释义:亦作“於悒”。忧郁烦闷。《楚辞·九章·悲回风》:“伤太息之愍怜兮,气於邑而不可止。”王逸 注:“气逆愤懣,结不下也。”朱熹 集注:“於音乌。”汉 牟融《理惑论》:“玉石同匱,猗顿 为之於悒;朱紫相夺,仲尼 为之叹息。”《旧唐书·肃宗纪论》:“臣每读《诗》至 许穆夫人 闻宗国之颠覆,周 大夫伤宫室之黍离,其辞情於邑,赋諭勤恳,未尝不废书兴叹。”《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马超 知 张鲁 不足与计事,又 鲁 将 杨昂 等数害其能,超 内怀於邑。”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若令思挫於弱毫,教屈於陋墨,
- 14.
五子释义:⒈夏 太康 昆弟五人。 《楚辞·离骚》:“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朱熹 集注:“五子为 太康 昆弟五人。”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夏 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一说为 太康 弟。游国恩《离骚纂义》引 王引之 曰:“五子,即 五观 也。”⒉指 宋 代的 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清 何凌汉《宋元学案叙》:“余生於 濂溪 之乡,幼禀庭训,读 宋 五子书。”⒊谓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干支相配六十年间有五个子年,故称。《汉书·律历志上》:“日有六甲,辰有五子。”颜师古 注:“六甲之中唯甲寅
- 15.
五达道释义:即五典。语出《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朱熹 集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清 袁枚《随园随笔·诸经》:“毛西河 以今之五伦是《中庸》之五达道,非古之五伦。”详“五典”。
- 16.
井地释义:即井田。 《孟子·滕文公上》:“经界不正,井地不钧。”朱熹 集注:“井地,即井田也。”宋 陆游《岁莫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之十:“井地以养民,整整若棋画。”清 夏炘《释夏贡有公田》:“公田之名,原於井地,以井授地,由来久矣。”详“井田”。
- 17.
众眺释义:周 代诸侯朝见 周王 礼制的一种。 周 制,周王 十二年一巡守,如因故不巡守,则六服诸侯往朝。朝毕,周王 为坛合众诸侯以命政,称为“众覜”。《论语·先进》“如会同”宋 朱熹 集注:“诸侯时见曰会,众覜曰同。”一本作“众頫”。
- 18.
会解释义:⒈犹领悟。⒉集解,集注。
- 19.
伯牛释义:⒈孔子 弟子 冉耕 的字。《论语·雍也》:“伯牛 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朱熹 集注:“伯牛,孔子 弟子,姓 冉,名 耕。‘有疾’,先儒以为癩也……‘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后诗文中以“伯牛之疾”指不治的恶疾。⒉古地名。《左传·成公三年》:“三年春,诸侯伐 郑,次于 伯牛,讨 邲 之役也。”杜预 注:“伯牛,郑 地。”
- 20.
伯鸾释义:⒈汉 梁鸿 的字。鸿 家贫好学,不求仕进。与妻 孟光 共入 霸陵山 中,以耕织为业。夫妇相敬有礼。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后因以“伯鸾”借指隐逸不仕之人。唐 孟郊《下第东南行》诗:“试逐 伯鸞 去,还作 灵均 行。”宋 苏轼《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之二:“非无 伯鸞 志,独有 子云 悲。”王十朋 集注:“‘非无 伯鸞 志’,以言 王子立 有与妻共隐之意。”⒉作为贤丈夫的代称。唐 刘长卿《送子壻崔真父归长城》诗:“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 伯鸞。”明 许自昌《水浒记·联姻》:“念伊少年,影形弔处,相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