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坠 [bù zhuì]
1. 不辱。犹不失。
不坠 引证解释
⒈ 不辱。
引《国语·晋语二》:“知礼可使,敬不坠命。”
⒉ 犹不失。
引《北齐书·李浑传》:“﹝ 梁武帝 ﹞谓之曰:‘ 伯阳 之后,久而弥盛, 赵 李 人物,今实居多。常侍曾经将领,今復充使,文武不坠,良属斯人。’”
国语词典
不坠 [bù zhuì]
⒈ 不掉落。
引《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日月丽天,瞻之不坠。」
⒉ 不丧失。
引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西周之美可寻,文武之迹不坠。」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体分冥固,道契不坠。」
不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土释义:⒈大地。 《诗·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唐 张乔《试月中桂》诗:“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明 何景明《九咏》:“下土幽暗而嶮巇兮,需光泽之照临。”⒉四方;天下。《书·舜典》:“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孔 传:“言 舜 理四方,诸侯各设其官居其方。”《国语·吴语》:“余心岂忘忧恤,不惟下土之康靖。”韦昭 注:“不但忧四方,乃忧王室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故下土无壅滞之土,国朝无专贵之人。”宋 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渊谋远略,必中事几,善训嘉謨,可为世则者,传闻下土,虽仅得
- 2.
不落释义:⒈不掉下;不坠入。⒉不脱落。⒊不须,不用。⒋酒器名,即凿落。
- 3.
凶袚释义:形容至恶之人,死后不坠六道。
- 4.
化人释义:⒈有幻术的人。《列子·周穆王》:“周穆王 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张湛 注:“化幻人也。”清 赵翼《<小仓山房集>中有<咏物诗>戏用其韵镜》诗:“谁从对面偷描我,忽漫分身作化人。”⒉指有道术的人。《关尹子·四符》:“譬如化人,若有厌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为妖,不名为道。”⒊佛教谓佛、菩萨变形为人,以化度众生者。《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周穆王 时,文殊、目连 来化,穆王 从之。即《列子》所谓化人者是也。”宋 苏轼《同正辅表兄人游白水山》诗:“因随化人
- 5.
吸华丝释义:传说古 越嶲国 所产的丝,花触之即被吸住不坠,故名。
- 6.
宦牒释义:犹宦籍。唐 李商隐《为舍人绛郡公上李相公启》:“自随宦牒,遽忝恩荣,位至圭符,宠当金紫。”宋 陆游《将之荣州取道青城》诗:“自笑年年随宦牒,不如处处得闲行。”明 宋濂《陶府君墓志铭跋尾》:“陶 氏一门父兄子弟,其不坠书诗之业,往往知自奋如此,宦牒之蝉联,此盖其权舆哉。”
- 7.
市井气释义:谓俗气。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惟此僧不坠宗风,无大刹知客市井气,亦无法座禪师骄贵气。”
- 8.
滕王阁序释义:骈文篇名。 唐代王勃作。相传是作者在南下探父途中,路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加都督阎伯屿举办的盛宴时所作。文中描绘了宴会的盛况和滕王阁周围的景观,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名句,历来为人传诵。
- 9.
砑绢帽释义:用砑光绢制成的舞帽。唐 南卓《羯鼓录》:“璡 常戴砑绢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於帽上笪处,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坠落。”亦称“砑光帽”。宋 苏轼《记谢中舍诗》跋:“徐州 倅 李陶,有子年十七八,素不甚作诗,忽咏《落梅》诗云:‘流水难穷目,斜阳易断肠,谁同砑光帽,一曲《舞山香》。’”
- 10.
穷死黔娄释义:贤者有贤妻、贫而不坠其志,喻贫士品行端正。
- 11.
贯隼释义:射隼。喻除奸佞凶暴之人。语本《易·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唐 敬骞《射隼高墉赋》:“士有五善斯在,载櫜有待,丽龟之知未忘,贯隼之诚勿改,幸 文 武 之不坠,希葑菲之必采。”
- 12.
辞力释义:文辞的功力。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若能凭軾以倚《雅》《颂》,悬轡以驭 楚 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翫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穷文致。”宋 吴可《藏海诗话》:“杜 诗叙年谱,得以考其辞力,少而鋭,壮而肆,老而严,非妙於文章,不足以致此。”
- 13.
逸文释义:指散失的文章或文字。晋 郭璞《<注山海经>叙》:“庶几令逸文不坠於世,奇言不絶於今。”唐 皇甫湜《编年纪传论》:“必举其大纲,而简序事,是以多闕载,多逸文。”清 叶廷琯《吹网录·<史通>削繁序误》:“盖《困学纪闻》曾载《庄子》逸文,故 潜邱 补之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三篇:“然 唐 宋 人所引逸文,又有与今本《鬻子》颇不类者,则殆真非道家言也。”
- 14.
道契释义:⒈谓彼此思想一致、志趣相投。《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体分冥固,道契不坠。”李善 注:“言至於君臣之体分,既固於冥兆,上下之契,亦存而不坠。”⒉指一同修道的至交。《歧路灯》第七三回:“彼时结为道契。今日特便道过访,不料已物故几年。”⒊谓与佛、道有缘分。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超诣》:“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⒋清 末,外国人在 中国 境内可以随意用永远租用的名义,向业主租赁土地。议妥成交,要由当地的道署发给地契,叫做道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他便拿了这契据,到道
- 15.
郜鼎释义:春秋 郜国 造的宗庙祭器,以为国宝。后被 宋国 取去。宋 又将此鼎贿赂 鲁桓公,桓公 献于太庙。《左传·桓公二年》:“﹝ 宋 ﹞以 郜 大鼎赂公……夏四月,取 郜 大鼎於 宋。戊申,纳於大庙,非礼也。”《左传·桓公二年》:“郜 鼎在庙,章孰甚焉?”唐 韩愈《石鼓歌》:“荐诸太庙比 郜 鼎,光价岂止百倍过。”清 谭嗣同《邹砚铭序》:“抚物追悼,幸不坠失,窃取 虢 鐘 郜 鼎之义,名曰‘邹 砚’,而系以辞。”
- 16.
驼子黏蝉释义: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