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 [sān xián]
1. 弦乐器,琴身两面蒙蟒皮,上端有长柄,有三根弦,用于曲艺伴奏。
英[samisen; samsien; Chinese trichord sanxian;]
三弦 引证解释
⒈ 弦乐器。木筒两端蒙蛇皮,上置长柄,有弦三根,故名。
引清 陈维崧 《菩萨蛮·燕市赠相者》词:“酒尽拨三弦,狂歌《菩萨蛮》。”
巴金 《新生·五月廿四日》:“在一条僻静的街上,我看见一个盲目的中年妇人,左手搭在拉三弦的乐师底肩头,右手敲着檀板,在那里一步一唱地闲走。”
⒉ 即三弦。
引明 杨慎 《艺林伐山·三絃所始》:“今之三絃,始于 元 时。”
清 黄景仁 《十四夜歌宴》诗:“半黍欲飘风更约,三絃初定月无声。”
国语词典
三弦 [sān xián]
⒈ 乐器名。一种弦乐器,长柄,方槽,圆角,上蒙蟒皮,架三根弦,体积有大小之分。
三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弦释义:弦乐器,木筒两面蒙蟒皮,上端有长柄,有三根弦。 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大三弦又叫大鼓三弦,用作大鼓书的伴奏乐器;小三弦又叫曲弦,用作昆曲、弹词等的伴奏乐器。通称弦子。
- 2.
京东大鼓释义:中国曲艺的一种。 源于北京以东香河、宝坻等地农民所唱的地头调,唱腔质朴,演员自击鼓、板站唱,另有三弦、扬琴伴奏。
- 3.
六场通透释义:亦称“六场通头”。戏曲术语。谓于文(唱)、武(打)、吹(笛、唢呐)、拉(胡琴)、弹(月琴、三弦)、打(锣鼓)等六种技艺无一不精。一说六场专指六种乐器的演奏,即文场的胡琴、月琴、南弦子,武场的单皮、大锣、小锣。梅兰芳 许姬传《舞台生活四十年》一集第五章:“他素性爱好戏剧,场面上鼓板、胡琴、唢呐、海笛都拿得起来,可称六场通头。”
- 4.
共鸣器释义:亦称“共振器”。在声波作用下可以发生共振现象而使声音加强的物体或空腔。如音叉下面所附的木箱,是一个空气室,它的大小和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应,能同音叉一起振动,发出响亮的声音。弦乐器如琵琶、三弦、二胡等的琴身和琴筒,都有共鸣器的作用。
- 5.
单弦释义:也叫单弦牌子曲。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北京及华北、东北等地。演唱者自击八角鼓,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
- 6.
南音释义:⒈曲艺的一种,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格律严谨,用扬琴、椰胡、三弦、洞箫、琵琶等伴奏。 ⒉流行于福建的古典音乐,格调高雅,旋律优美。也叫南管、南乐。
- 7.
四明南词释义:曲艺的一种。用 宁波 方言说唱的弹词。流行于 浙江 宁波 一带。由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伴奏的。也称四明文书。
- 8.
圪渣释义:附着在器物上的干了的粥、糨糊、泥浆等。三弦书《卖丫环》:“吃锅领、锅圪渣,一天叫你喝两顿,看你丫头怕不怕!”
- 9.
坐弦释义:旧时北方的一些曲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单弦、天津时调等演出时,常有一名三弦乐师在后台等候,称“坐弦”。遇演员无弦师或固定弦师未到场时,便由坐弦顶替。
- 10.
坠琴释义:弦乐器,有蟒皮面和桐木板面两种。前者琴筒像四胡而较短,后者琴筒像小三弦。原来是河南坠子的专用乐器,后来逐渐用于其他曲艺、戏曲等。也叫坠子、坠胡、二弦。
- 11.
塞依吐尔释义:赛依吐尔是塔吉克族富有特色的弹拨乐器,外形和南疆弹布尔相似,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赛依吐尔:塔吉克族富有特色的弹拨乐器。其名来自波斯语,“赛依”是“三”,“吐尔”为“琴弦”,即三弦琴的意思。
- 12.
大弦子戏释义:亦称“大弦戏”。戏曲剧种。流行于 山东 西南部和 河南 滑县 一带。渊源于 元 明 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部分剧目、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 13.
大本曲释义:白族的曲艺。已有数百年历史。流行于 云南 大理白族自治州,有南腔和北腔之分。一人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以白语为主,也有用汉语的。唱词格式大都是四句一组,前三句为七字句,第四句为五字句。后又在其基础上发展出“吹吹腔”,除有民间乐舞的特点外,还吸取了汉族戏剧的优点,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 14.
大鼓释义:曲艺的一种,用韵文演唱故事,夹有少量说白,用鼓、板、三弦等伴奏。流行地区很广,因地区和方言、曲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山东大鼓、湖北大鼓等。因伴奏乐器的不同又可分为梨花大鼓、铁片大鼓等。
- 15.
大鼓书释义:曲艺的一种。 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一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唱词多采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等,用韵文编成。一般认为 清 初形成于 山东、河北 的农村。主要流行于北方,兼及 长江 和 珠江 流域的部分地区。因地区、方言和曲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等,总称为大鼓书,简称大鼓。
- 16.
天津快板释义:曲艺的一种。是解放后在 天津 时调的大数子调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新曲种。在群众业余曲艺演唱的实践中,对原有曲调加以改革,形成较为自由活泼,又有韵律节奏的朗诵体曲艺。句式通常为五字句和七字句。演员自击竹板、节子演唱,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等。曲目都为短篇。
- 17.
子弦释义:较细的丝弦,做三弦、琵琶、南胡的外弦用。
- 18.
孤檠释义:孤灯。清 陈维崧《清平乐·夜饮友人别馆听年少弹三弦限韵》词:“欢场纔罢,去对孤檠话。”
- 19.
广东音乐释义:中国民族器乐合奏的一种。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属于丝竹乐,由粤剧中的过场音乐发展而来。以二弦为主要乐器,辅以提琴(即大板胡)、三弦、月琴、笛子,称为五架头。代表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赛龙夺锦》《步步高》等。
- 20.
弦子释义:⒈即“三弦”⒉彝族弹拨乐器。⒊藏族歌舞。多在节日喜庆时自娱自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