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言 [sì yán]
1. 无所顾忌地说话;纵言。
肆言 引证解释
⒈ 无所顾忌地说话;纵言。
引《南史·焦度传》:“度 於城楼上肆言駡辱 攸之,至自发露形体秽辱之。”
宋 苏轼 《郭忠恕画赞》:“益纵酒,肆言时政,颇有谤讟。”
明 宋濂 《送方生还宁海》诗序:“凡理学渊源之统,人文絶续之寄,盛衰几微之载,名物度数之变,无不肆言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鸟语》:“而道士朴野,多肆言,无所顾忌。”
肆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相得释义:⒈不投合;不融洽。《易·革》:“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汉 王充《论衡·死伪》:“郑伯有 贪愎而多欲,子晳 好在人上,二子不相得。”《后汉书·西域传·车师》:“永兴 元年,车师 后部王 阿罗多 与戊部侯 严皓 不相得,遂忿戾反畔。”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忿情》:“谢无奕 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 王蓝田,肆言极駡。”⒉彼此没有遇到。《汉书·高帝纪上》:“过 沛,使人求室家,室家亦已亡,不相得。”
- 2.
发露释义:⒈显示;流露。汉 王粲《神女赋》:“称诗表志,安气和声。探怀授心,发露幽情。”《南史·焦度传》:“度 於城楼上肆言駡辱 攸之,至自发露形体秽辱之,故 攸之 怒,改计攻城。”《朱子语类》卷七十:“初六是那小人欲为恶而未发露之时。”明 黄绾《明道编》卷二:“凡人之学,有之必欲发露,故以能默为难。”鲁迅《且介亭杂文·说“面子”》:“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 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⒉揭露。《后汉书·陈忠传》:“是以盗发之家,不敢申告,邻舍比里,共相压迮,或出私财,以偿
- 3.
极駡释义:痛骂,大骂。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夷甫 与 裴景声 志好不同。景声 恶欲取之,卒不能回。乃故诣 王,肆言极駡,要 王 答己,欲以分谤。”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五:“復恭 为 韩建 挫辱,极駡为奴,以短褐蒙之,毙於枯木。”
- 4.
狂斐释义:⒈《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朱熹集注:“狂简,志大而畧於事也。斐,文貌。成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观者。”后以“狂斐”谓立意高远,文采斐然。⒉指狂妄无知者率而操觚或肆言无忌。⒊用为自谦之词。⒋犹放浪。
- 5.
秽辱释义:污辱;侮辱。晋 葛洪《抱朴子·弭讼》:“讼鬩秽辱,烦塞官曹。”《南史·蔡廓传》:“时上方盛淫宴,虐侮羣臣,自 江夏王 义恭 以下咸加秽辱。”《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元年》:“乙未,将发,柳世隆 遣人於西渚挑战,前军中兵参军 焦度 於城楼上肆言駡 攸之,且秽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