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 [zhì shū]
1. 记事之书。后指记载地方的疆域沿革、典章、山川古迹、人物、物产、风俗等的书。志,通“识”。
3. 指正史中记载典章制度的篇章。
志书 引证解释
⒈ 记事之书。后指记载地方的疆域沿革、典章、山川古迹、人物、物产、风俗等的书。志,通“识”。
引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查得 永平 府志书所载,本府原无民壮。”
《儒林外史》第一回:“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
郭沫若 《孔雀胆》附录《<孔雀胆>的故事》:“在《大理府志》、《昆明府志》或《云南省志》之类的地方志书里面,或许更还可以找出一些资料吧,但这些志书,目前是无法到手的。”
⒉ 指正史中记载典章制度的篇章。
引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
国语词典
志书 [zhì shū]
⒈ 记载地方的疆域、沿革、古迹、人物、风俗、物产等的书籍。如各省通志、府志、县志等。
志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图志释义:⒈附有地图的地志书。如唐李吉甫有《元和郡县图志》、清魏源有《海国图志》。⒉同“图志”。宋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二》:“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图誌谓之黄儿墓。”金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门山之公署,旧有三老堂……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然求其图誌而无得。”
- 2.
奇南香释义:香木名,即沉香。亦省称“奇南”。南,也写作“蓝”。明 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占城 奇南,出在一山。酋长禁民不得采取,犯者断其手。彼亦自贵重。《星槎胜览》作琪楠。潘赐 使外国回,其王餽之,载在志,则作奇蓝,此当是的。”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闽小纪》云:‘千年榕树,上生奇南香。’”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九:“奇南香出 占城 等国,志书作奇南,《星槎胜览》作棋楠,安南 人书作奇蓝,近人又作伽南。”
- 3.
巨野县志释义:专门记载巨野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的志书。
- 4.
志乘释义:志书。
- 5.
类志释义:指分类记事的志书。
- 6.
纪传释义:⒈纪传体史书中的本纪与列传。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纪传为式,编年缀事。”唐 刘知几《史通·六家》:“当 汉 代史书以 迁 固 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於文为烦,颇难周览。”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⒉指纪传体史书体裁。唐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自斯已后,作者相继。为编年者四族,创纪传者五家。”宋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司马迁《史记》为纪传之祖。”⒊指纪传体史书。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阮
- 7.
菏泽市志释义:专门记载菏泽市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的志书。
- 8.
蚓窍释义:⒈旧误蚯蚓能鸣,其声发于孔窍。比喻微不足道的音响。亦用以谦称自己的文才。语本唐韩愈轩辕弥明《石鼎联句》:“时於蚯蚓窍,微作苍蝇鸣。”宋刘克庄《和徐常丞洪秘监倡和》:“公诗妙巧过般输,蚓窍何堪和大儒。”清黄宗羲《辞张郡侯请修郡志书》:“使山林者而与臺阁之事,蚓窍蝇鸣,岂谐《韶》《頀》。”⒉泛指拙劣的诗文创作。
- 9.
蜀中释义:蜀,古国名,为 秦 所灭。有今 四川 省中部地。因泛称 蜀 地为“蜀中”。晋 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建安 十九年,先主 克 蜀。蜀 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饗食三军。”《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修 又问曰:‘蜀 中人物如何?’松 曰:‘……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尽记,岂能尽数。’”清 袁枚《随园随笔·蜀无眉山》:“卭州 牧 杨宏庆 云:‘人称三 苏 为 眉山 苏氏,考之 蜀 中志书,无所谓‘眉山’者。’”
- 10.
裱工释义:裱褙书画的工匠。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前几年,我借人家的书,把这篇赋抄录一过。并把开头一段,请老友 陈肇 同志书为条幅。后因没有好的裱工,未得张挂。”
- 11.
诂经精舍释义:清 代书院。 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孤山。嘉庆 八年,阮元 任 浙江 巡抚时创建,教学内容为经史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同治 间,上海 亦设诂经精舍,光绪 初并入求志书院。清 阮元《西湖诂经精舍记》:“及抚 浙,遂以昔日修书之屋五十间,选 两浙 诸生学古者,读书其中,题曰詁经精舍。精舍者,汉 学生徒所居之名;詁经者,不忘旧业,且勗新知也。”
- 12.
铭志释义:⒈犹碑志。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下:“公尝答 孙察 为其伯 之翰 求铭志书,歷叙多年不为人作碑志。”⒉亦作“铭鋕”。刻于墓石的文辞。南朝 宋 颜延之《还至梁城作》诗:“丘垄填郛郭,铭誌灭无文。”明 唐顺之《吴氏墓记》:“若其世系履歷子孙之详,则铭鋕具存。”金松岑《文学上之美术观》:“降及 南朝,復有铭誌,埋之土中。”
- 13.
阔绝释义:⒈指长时间断绝音讯、往来。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七:“昔移入湖,阔絶三年。”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剀》诗:“归家二载餘,阔絶无音书。”清 刘大櫆《江贞女传》:“其后 顾君 罢去,携其子归里,江君 亦被议入京补官,两家音问阔絶。”⒉相差很远;差别很大。宋 苏轼《上曾丞相书》:“王公大人,不可以无贫贱之士居其下风而推其后,大其声名而久其传。虽其贵贱之阔絶,而其相须之急,不啻若左右手。”清 黄宗羲《辞张郡侯请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严复《原强》:“其降而日异者,大抵以牵天繫地之不同,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