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口敕 口敕的意思
kǒuchì

口敕

简体口敕
繁体
拼音kǒu chì
注音ㄎㄡˇ ㄔ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ǒu,(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组词】: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组词】:瓶子口。(3) 出入通过的地方。【组词】:门口。港口。(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组词】:古北口。喜峰口。(5) 破裂的地方。【组词】:口子。

chì,(1) 帝王的诏书、命令。【组词】: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2) 告诫。【组词】:申敕。戒敕。(3) 古同“饬”,整顿。

基本含义

指用口头的方式传达命令或指示。

口敕的意思

口敕 [kǒu chì]

1. 亦作“口勑”。亦作“口勅”。

2. 口宣诏敕。

4. 帝王口头的诏令。

口敕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口勅”。

⒉ 口宣诏敕。

《南齐书·垣崇祖传》:“崇祖 去后,上復遣 荀伯玉 口敕,以边事受旨夜发,不得辞东宫。”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河东公 ﹞镇 并州,上问有何事第言之。奏曰:‘臣有弟 嘉祐 远牧 方州,手足支离,常繫念虑。’上因口勑 张嘉祐 可 忻州 刺史。”

⒊ 帝王口头的诏令。

《北史·王劭传》:“劭 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録口敕。”
唐 白居易 《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六日》:“楼上时传口勅,特令放罪。”


国语词典

口敕 [kǒu chì]

⒈ 天子口授诏令。

《南齐书·卷二五·垣崇祖传》:「上复遣荀伯玉口敕,以边事受旨夜发,不得辞东宫。」
唐·白居易〈新乐府·缭绫〉:「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口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使释义:⒈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凡詔所徵求,皆令 西园 騶密约勑,号曰‘中使’。”《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勉膳禁哭,中使相望。”张铣 注:“天子私使曰中使。”唐 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忽见有二中使,齎天子手詔,召 曾太师 决国计。”⒉顶用,好用。元 武汉臣《老生儿》楔子:“好孩儿也,这钱直恁般中使!”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您孩儿往常不听叔叔的教训,今日受穷,纔知道这钱中使,我省的了也。”
    • 2.
      伎儿释义:指歌舞艺人。《百喻经·伎儿作乐喻》:“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新唐书·于志宁传》:“又宫中数闻鼓声,太乐伎儿輒留不出,往年口敕丁寧,殿下可不思之?”清 吴伟业《王郎曲》:“梨园子弟爱传头,请事 王郎 教絃索,耻向王门作伎儿,博徒酒伴贪欢謔。”
    • 3.
      冲逊释义:谦虚恭谨。《魏书·彭城王勰传》:“屡有口敕,仍执冲逊,难违清挹,荏苒至今。”《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拔敦实,斥华伪,进冲逊,抑阿党。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
    • 4.
      口勅释义:见“口敕”。
    • 5.
      口勑释义:见“口敕”。
    • 6.
      口敕释义:⒈亦作“口勅”。口宣诏敕。《南齐书·垣崇祖传》:“崇祖 去后,上復遣 荀伯玉 口敕,以边事受旨夜发,不得辞东宫。”唐 李绰《尚书故实》:“﹝ 河东公 ﹞镇 并州,上问有何事第言之。奏曰:‘臣有弟 嘉祐 远牧 方州,手足支离,常繫念虑。’上因口勑 张嘉祐 可 忻州 刺史。”⒉帝王口头的诏令。《北史·王劭传》:“劭 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録口敕。”唐 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六日》:“楼上时传口勅,特令放罪。”
    • 7.
      正宣释义:唐 制,诏令由中书省拟定,门下省进画,尚书省奉行。完备此项手续的宣命为正宣。以别于皇帝口谕、亲书或宫中径发而不通过外廷的敕书。《旧唐书·肃宗纪》:“此缘军国务殷,或富口敕处分。今后非正宣,并不得行用。”《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二年》:“如非正宣,并不得行。”胡三省 注:“正宣,宣命。凡出宣命,有底在中书,可以检覆,谓之正宣。”

口敕(kouc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口敕是什么意思 口敕读音 怎么读 口敕,拼音是kǒu chì,口敕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口敕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