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撤 [cái chè]
1. 裁减撤消。
裁撤 引证解释
⒈ 裁减撤消。
引清 梅曾亮 《总兵刘公清家传》:“散捕餘匪,裁撤乡勇,公功为多。”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为今之计,不如裁撤釐金,加征关税。”
郭沫若 《黑猫》七:“分设中学是被裁撤了,剩下的两班人归并进成都府中学。”
国语词典
裁撤 [cái chè]
⒈ 取消、撤除。
例如:「这个部门才刚设立,怎么就被裁撤了呢?」
近撤消 撤除
裁撤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取消释义: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取消资格。取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作取销。
- 2.
撤销释义:取消:撤销处分。 撤销职务。也作撤消。
- 3.
除去释义:⒈去掉;除掉:除去杂草。除去弊端。⒉除了;除开:她除去上班,全部时间都用来照顾多病的公婆。
- 4.
撤退释义:(军队)从阵地或占领的地区退出。
- 5.
打消释义:消除(用于抽象的事物):打消顾虑。 这个念头趁早打消。
- 6.
除掉释义:干掉;清除;清理掉。
- 7.
撤消释义:同“撤销”。
- 8.
撤除释义:除去;取消:撤除工事。 撤除代表。
裁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停省释义:裁撤,裁减不用。
- 2.
厘然释义:⒈形容有条理。 汤一鹗《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审判厅立,不特与行政事宜厘然各别,即司法中刑、民各事亦当分庭而理。”⒉清楚,分明。《明史·选举志序》:“是四者(学校、科目、荐举、銓选)釐然具载其本末,则二百七十年间取士得失之故可覩已。”夏曾佑《小说原理》:“经文者,以简略之笔,写未知之理者也,故最难。而读书之劳逸釐然矣。”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一章:“旷观六合之内,一切现象釐然毕陈,种类至为繁伙。”
- 3.
厘税释义:⒈晚清起实行的一种商业税。 分坐厘、行厘两种,前者征货物交易税,后者征货物通过税。因税率按货值抽若干厘,故名“厘税”。又叫“厘捐”、“厘金”。咸丰 三年(1853年)起征,至1931年裁撤。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窃闻与 日本 议和,有割 奉天 沿边及 台湾 一省,补兵餉二万万两,及通商 苏 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⒉指厘捐及海关税。清 李鸿章《复蒋芗泉书》:“惟 沪 上……釐税所入,尽供 湘 淮 全军,东豫 数省剿 捻 之用。”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第二节:“其餘釐税,除海关外
- 4.
海军衙门释义:全称“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清政府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1885年设立,醇亲王奕fe5c为总理,奕、李鸿章为会办,实权由李鸿章掌握。1888年编成北洋海军,制定《北洋海军章程》,设置提督、总兵等职。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覆灭后,海军衙门被裁撤。
- 5.
裁撤释义:撤销;取消(机构等):裁撤关卡。裁撤重叠的科室。
- 6.
议革释义:谋议革除、裁撤。明 马从聘《议举营田疏》:“俟数年之后,屯田就绪,议留议革,悉听圣裁,无所不可。”明 郑钦《条陈六事疏》:“先固财絀民穷,议革冗员,以省麋费。”
- 7.
题本释义:明 清 时的一种奏章。 明 制:凡兵刑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私事则用奏本,不准用印。清 初行题本与奏折制,科道及在京 满 汉 官员奏折均可直达宫门陈奏;军机处设立后,内外官员有紧急事务悉具奏折,即送军机处,而送通政司转达内阁的题本却成例行公事。光绪 二十八年(公元1902),遂废题本,专用奏折,通政司亦一并裁撤。明 沉德符《野获编·京职·章奏异名》:“今本章名色:为公事则曰题本;为他事则曰奏本。收本之处,在内则曰会极门,在外则为通政司。”《儿女英雄传》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