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议 [tíng yì]
1. 在朝廷上商议或发表议论。
3. 指朝廷上的议论。
廷议 引证解释
⒈ 在朝廷上商议或发表议论。
引《后汉书·方术传上·郭宪》:“时 匈奴 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公卿廷议以转运使不得其人,宜选才干之士往换之。”
⒉ 指朝廷上的议论。
引清 李慈铭 《庚午书事》诗:“夷酋方丧魄,廷议急和戎。”
廷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元侯释义:⒈诸侯之长。《左传·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杜预 注:“元侯,牧伯。”孔颖达 疏:“牧是州长,伯是二伯,虽命数不同,俱是诸侯之长也。”《国语·鲁语下》:“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韦昭 注:“元侯,大国之君。”⒉指重臣大吏。唐 羊士谔《送张郎中赴凤翔府幕》诗:“仙郎佐氏谋,廷议宠元侯。”唐 杜牧《中丞业深韬略志在功名》诗:“八部元侯非不贵,万人师长岂无权。”
- 2.
升朝释义:上朝,到朝廷议事。
- 3.
总河释义:明 清 总理 河 道的官名。明 设总河侍郎。清 初称河道总督,雍正 时改称总河。《明史·河渠志一》:“成化 七年命 王恕 为工部侍郎,奉敕总理 河 道。总河侍郎之设,自 恕 始也。”《明史·河渠志三》:“成化 七年,又因廷议,分漕河 沛县 以南、德州 以北及 山东 为三道,各委曹郎及监司专理,且请简风力大臣总理其事。始命侍郎 王恕 为总河。”《清史稿·河渠志一》:“雍正 元年六月,决 中牟 十里店、娄家庄,由 刘家寨 南入 贾鲁河。会 鹏年 卒,齐苏勒 为总河。”
- 4.
捐监释义:指 明 清 两代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始于 明景帝 初。初限于生员,后扩大及平民,称为例监。清 代因之。明 黄瑜《双槐岁钞·援例入监》:“景泰 改元,詔以边圉孔棘,凡生员纳粟上马者,许入监,限千人而止。”《清史稿·选举志七》:“乾隆 元年,罢一切捐例。廷议捐监为士子应试之阶,请於户部收捐,备各省賑济。从之。”
- 5.
时政记释义:唐 时廷议奏对的记录,称“时政记”。始于 唐 长寿 间。由宰相撰著,封送史馆。
- 6.
睿断释义:皇帝的决定。宋 岳飞《乞复襄阳札》:“臣今已厉兵飭士,惟俟报可,指期北向。伏乞睿断,速赐施行。”明 沉德符《野获编·宫闱·孝烈祔庙》:“二十六年,孝烈 崩,上欲升祔太庙,久之,廷议不决。上自出睿断,竟祧 仁宗 祔 孝烈 神主于庙。”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由 世宗 之独申睿断,因时制宜,而其端则发於 山西 巡抚 诺岷、布政司 高成龄。”
- 7.
矫举释义:⒈诈称;谎说。《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杜预 注:“诈称功德,以欺鬼神也。”唐 颜真卿《谢兼御史大夫表》:“况列曹尚书,古之常伯,如天之有斗,岂易其人?昨以表辞,非敢矫举。”《明史·丘禾嘉传》:“廷议 大凌 荒远不当城,撤班军赴 蓟,责抚镇矫举,令回奏。”⒉谓展翅高飞。清 黄鷟来《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矫举鸿已冥,凝寒龙渐蛰。”
- 8.
纷呶释义:纷乱喧哗。宋 苏辙《蜀论》:“叫号纷呶,奔走告诉,以争豪釐曲直之际。”《明史·王崇古传》:“封贡之初,廷议纷呶,有为危言撼帝者。”茅盾《子夜》四:“那位青年的声音朗朗地在纷呶的诅骂中响了起来。”
- 9.
议殿释义:朝廷议政之殿。 晋 左思 《蜀都赋》:“内则议殿爵堂, 武义 虎威 。” 张云璈 曰:“议殿者,即所谓会议之殿耳。”见《选学胶言·左思<蜀都赋>》。
- 10.
贡使释义:进贡的使臣。《宋史·钱惟演传》:“事不验,木征 怒,留贡使。”《明史·外国传三·日本》:“廷议敕 朝鲜 覈实,令择老成识大体者充使,不得仍前肆扰,既而贡使亦不至。”清 马建忠《上李伯相论朝鲜商约界务禀》:“忠 查 朝鲜 土产极少,惟红参为大宗,民间不得私售,每年开採,由公家收齐,交贡使携至 北京 出售。”
- 11.
髦昏释义:年老昏庸。 髦,通“耄”。清 龚自珍《<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圣祖 始优容不报,掞 疏不止,自攖震怒,然犹扩天地之量,垂日月之鉴,愍其愚忠,怜其髦昏,廷议以远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