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用 [chéng yòng]
1. 因袭,沿用。
承用 引证解释
⒈ 因袭,沿用。
引齐治平 《<拾遗记>前言》:“这个说法直到现在还有人承用,但实际考察起来,是站不住脚的。”
承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副板释义:放在某种东西下面通常作保护或支承用的(如金属的)板。
- 2.
惛惑释义:糊涂困惑。 《晋书·石季龙载记下》:“先帝亦有意于殿下矣,但以末年惛惑,为 张豺 所误。”《梁书·贺琛传》:“常欲承用,无替怀抱,每苦倥偬,更增惛惑。”
- 3.
时宪法释义:即时宪历。清 俞正夑《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是年(康熙 三十三年)赐 西藏 第巴 金印,颁三十四年《时宪法》列 蒙古 各游牧节气。”亦称“时宪术”。《清史稿·时宪志一》:“世祖 定鼎以后,始絀 明 之旧历,依新法推算,即承用二百六十餘年之《时宪术》也。”参见“时宪历”。
- 4.
曼珠释义:同“曼殊”。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曼珠,译言妙吉祥也,又作 曼殊室利。按珠、殊同音,‘曼珠’亦即‘汉珠’二字。其易珠为洲,盖由洲字义近地名,故汉字假借承用之。”参见“曼殊室利”。
- 5.
梵志释义:⒈梵语意译。指婆罗门。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⒉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南朝 梁 萧统《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脇尊者)之
- 6.
死比释义:谓与死罪案件相比况,以构成死罪。《汉书·刑法志》:“是以郡国承用者駮,或罪同而论异。姦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 7.
牲牷释义:⒈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牲。《左传·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杜预 注:“牲,牛羊豕也;牷,纯色完全也。”《南史·萧子云传》:“梁 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 沉约 撰,至是承用。”宋 王禹偁《南郊大礼诗》之三:“大羹味薄牲牷洁,至乐声和凤鸟飞。”⒉泛指祭品。郭沫若《羽书集·惰力与革命》:“我们在这抗战的炮火声中纪念辛亥革命,我们要多放些大炮来作为喜炮,我们要多杀几个敌人来作为牲牷。”
- 8.
认贼爲子释义:比喻错认妄想为真实。 《楞严经》卷一:“佛告 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宋 朱熹《答陈同甫书》:“今不讲此而遽欲大其目,平其心,以断千古之是非,宜其指铁为金,认贼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亦作“认贼作子”。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有一等颠倒丧志,投东覔西,失却眼前至宝,这便是认贼作子。”章炳麟《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不正其名而言其实,紾戾不通,至于如是,徒使人害于名则已耳!乃至指鹿为马,认贼作子。”
- 9.
辅助板释义:放在某种东西下面通常作保护或支承用的(如金属的)板。
- 10.
铜宅释义:用铜作部分建筑材料的宅舍。《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其有輒造寺舍者,皆依不承用詔书律,铜宅林苑,悉没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