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踉 [tiào liáng]
1. 跳跃。
例因跳踉大阚。——唐·柳宗元《三戒》
英[jump;]
跳踉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跳梁”。
⒉ 犹跳跃。
引《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成玄英 疏:“跳梁,犹走掷也。”
《汉书·游侠传·陈遵》:“始 遵 初除,乘藩车入閭巷,过寡妇 左阿君 置酒謌謳, 遵 起舞跳梁,顿仆坐上。”
《淮南子·精神训》“是养形之人也” 汉 高诱 注:“若此养形之人,导引其神,屈伸跳踉,是非真人之道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休宁猎户》:“麦禾方熟时,猴百十为群,执臂人立为鱼丽之阵,自东而西,跳踉数四,禾尽偃,乃攫取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潜往窥视,有二狐跳踉去。”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
⒊ 跋扈;强横。
引《汉书·萧望之传》:“今 羌 虏一隅小夷,跳梁於山谷间。”
《新唐书·刘仁轨传》:“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
宋 李纲 《上道君太上皇帝封事》:“夏戎 窥伺中国久矣,乘我之衅,安知无跳踉之心。”
明 刘基 《春秋明经·秦伐晋狄侵宋楚子蔡侯次于厥貉》:“今 荆 既盛于南,而 秦 又起于西, 狄 又跳踉于北。”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我们也只得自责国人之不争气,竟任这样的报纸跳梁。”
国语词典
跳踉 [tiào liáng]
⒈ 跳动、跳起。
引唐·韩愈〈送穷文〉:「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跳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准噶尔释义:清 卫拉特蒙古 四部之一。 因部族首领以 绰罗斯 为姓,故又名 绰罗斯部。原游牧于 天山 北路 塔尔巴哈台 东和 博克河、萨里山 一带,后以 伊犁 为中心,兼并其他三部,势力扩大到 天山 南路。乾隆 二十年(1755年)为 清 军击溃。《清史稿·地理志二五》:“杜尔伯特部 十六旗:至京师六千餘里。元 臣 孛罕 之裔,姓 绰罗斯,六传至 额森,即 乜先,生二子。长 伯罗纳哈勒,为 杜尔伯特部 祖,次 额斯墨特尔诺颜,为 準噶尔部 祖。”清 魏源《<海国图志>叙》:“昔 準噶尔 跳踉於 康熙,雍正 之两朝,而
- 2.
吐舌释义:⒈伸出舌头。由内热而引起的一种病状。《汉书·丙吉传》:“吉 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县中牛皆流汗吐舌,而人无知者。”《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吐舌》:“吐长收缓名吐舌,皆是心经有热成,面红烦渴溺赤涩,泻心导赤服即寧。”⒉惊奇貌;惊恐貌。唐 韩愈《送穷文》:“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上:“寧阳 乃下令:‘军士有夺人财物者斩。’三军皆吐舌。”清 钱泳《履园丛话·报应·孽报》:“道光 元年五月,忽染时疫,兄弟叔侄
- 3.
斗巧释义:⒈亦作“鬭巧”。 以智巧争胜。宋 张先《汉宫春·蜡梅》词:“何人鬭巧,运紫檀,翦出蜂房。”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讙謔跳踉、聘奇鬭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茅盾《题赵丹白杨合作<红楼梦>菊花诗画册》诗:“多少传神手,斗巧画红装。”⒉引申为投机取巧。清 王韬《瓮牖馀谈·给予文凭》:“文凭之给逐年加增,可见鬭巧趋利之人愈久愈多矣。”⒊凑巧。《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可煞事有鬭巧,方纔开得舖三两日,一个汉子从外面过来,就是那 郭排军。”《醒世恒言·郑节使
- 4.
猬起鸡连释义:如猬毛纷起,鸡声相连。 比喻彼此串连,蠢蠢而动。唐 刘禹锡《唐故邠宁节度使史公神道碑》:“大和 紀元,滄景 不虔,子弄父兵,跳踉海壖,有隣陰交,蝟起鷄連。”
- 5.
跃踉释义:跳踉。猖獗貌。
- 6.
跳梁释义:跳跳蹦蹦(多用来比喻跋扈,猖獗):跳梁小丑(指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卑劣小人)。也作跳踉。
- 7.
跳梁小丑释义:比喻猖狂作乱而又微不足道的人。 《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 跳梁:也作跳踉,蹦蹦跳跳。
- 8.
踉跳释义:跳踉,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