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 [zhōu nán]
1. 《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汉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2. 代称周公。因成周以南之地为周公旦的采邑,故称。
3. 地名。指成周(今河南洛阳)以南。《韩非子·说林下》:“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一说即洛阳。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引徐广注。
5.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周南 引证解释
⒈ 《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 陕西、河南、湖北 之交的民歌,颂扬 周 德化及南方。 汉 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 公子 札 来聘……请观於 周 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
杜预 注:“《周南》《召南》,王化之基。”
《后汉书·郎顗传》:“《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
宋 黄庭坚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之一:“草《玄》不妨準《易》,论《诗》终近《周南》。”
明 徐霖 《绣襦记·汧国流馨》:“扫胡尘干戈收敛,《周南》化风行草偃。”
亦用为最有教化的地区。 唐 张继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诗:“不改 周南 化,仍分 赵 北忧。”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三:“周南 风俗 汉 衣冠,五色云中忆驻鑾。”
⒉ 代称 周公。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
引《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中鉉继踵乎 周南。”
李善 注:“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刘良 注:“周南,周公 也。”
⒊ 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一说即 洛阳。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引《韩非子·说林下》:“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
⒋ 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引《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
国语词典
周南 [zhōu nán]
⒈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周朝时采自旧周地的民间歌谣,多中正和平之音,历来皆被视为正风的典型。
周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陟释义:⒈《诗·周南·卷耳》有“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彼高冈,我马玄黄”、“陟彼砠矣,我马瘏矣”三句,故后人合称“三陟”,形容旅途辛劳。⒉三次升官。
- 2.
二南释义:⒈指《诗》的《周南》和《召南》。 ⒉指周公、召公及其管辖的地区。
- 3.
于嗟释义:⒈叹词。表示赞叹。《诗·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毛 传:“于嗟,叹辞。”《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騶虞。” 郑玄 笺:“于嗟者,美之也。”⒉叹词。表示悲叹。《诗·邶风·击鼓》:“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郑玄 笺:“叹其弃约,不与我相亲信。亦伤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赵王 饿,乃歌曰……于嗟不可悔兮寧蚤自财,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禽交加,六神没,于嗟 元君 归此室。”
- 4.
于飞释义:飞;偕飞。于,语助词。《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郑玄 笺:“飞集藂木,兴女有嫁于君子之道。”《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 卜妻 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鏘鏘。有嬀 之后,将育于 姜。’”杜预 注:“雄曰凤,雌曰皇。雄雌俱飞,相和而鸣鏘鏘然。犹 敬仲 夫妻和睦,适 齐 有声誉。”后因以喻夫妻(或男女)同行或恩爱和合。元 张可久《满庭芳·春怨》曲:“清明近,于飞上坟,不由我不伤神。”明 沉青门《普天乐·思情》套曲:“孤时限岂自招?于飞愿天应为保,且把香来着意
- 5.
五际释义:汉 初《诗》有 齐 鲁 韩 三家。 《齐诗》学者 翼奉 说诗,附会阴阳五行之说,以推论政治变化,认为每当卯、酉、午、戌、亥是阴阳终始际会之年,政治上必发生重大变动。《汉书·翼奉传》:“《易》有阴阳,《诗》有五际。”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诗内传》曰:‘五际,卯、酉、午、戌、亥也。阴阳终始际会之岁,於此则有变改之政也。’”清 朱彝尊《曹先生溶挽诗六十四韵》:“説《诗》穷五际,布《易》得三爻。”参阅《诗·周南·关雎序》“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唐 孔颖达 疏、清 陈寿祺《左海经辨·诗有六情五际辨》、清 陈乔枞
- 6.
俄忽释义:⒈一会儿;极短的时间。《北堂书钞》卷一三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幽明录》:“祝令林出外间,遂见向枕,谓枕内歷年载,而实俄忽之间矣。”⒉谓突然间。明 高启《立秋前三日过周南饮》诗:“青天俄忽震霹靂,白浪翻江怒蛟吼。”
- 7.
倾筐释义:⒈《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 传:“顷筐,畚属,易盈之器也。”陆德明 释文:“《韩诗》云:‘顷筐,欹筐也。’…… 何休 云:‘草器也。’”“顷筐”本指一种斜口的筐子。后亦以“倾筐”指倾倒筐子。《晋书·殷仲堪传》:“行者倾筐以顾念,居者吁嗟以待延。”唐 杜甫《园人送瓜》诗:“倾筐蒲鸽青,满眼颜色好。”唐 钱起《酬长孙绎蓝溪寄杏》诗:“懿此倾筐赠,想知怀橘年。”⒉《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小序云:“摽有梅,男女及时也。”旧时因以“
- 8.
傅姆释义:古时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唐 杜枚《杜秋娘》诗:“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宋 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臣闻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弗纳於邪。公主生于深宫,年齿幼穉,不更傅姆之严,未知失得之理。”宋 郭彖《睽车志》卷五:“女闻之,窃谓傅姆曰:‘女子託身,惟择所归。’”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必待傅姆,《阳秋》之贤 伯姬;言告师氏,《周南》之歌淑女。”
- 9.
兔罝释义:⒈捕兔的网。⒉指用网捕兔。⒊《诗·周南》篇名。
- 10.
关雎释义:⒈《诗·周南》篇名。 为全书首篇,也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历来对这首诗有不同理解。⒉鸟名。鱼鹰。
- 11.
养日释义:指夏至。白昼最长,故称。养,通“ 羕 ”。《大戴礼记·夏小正》:“时有养日。养,长也。” 孔广森 补注:“﹝ 黄尚书 曰﹞此即《月令》所谓日长至也。”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周南·汉广》“江之永矣”:“《夏小正》‘时有养日’、‘时有养夜’,养亦羕也。”
- 12.
南雅释义: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小雅》和《大雅》。
- 13.
吾家麒麟释义:旧谓《诗·周南·麟之趾》为颂扬周王室公子之作,后因以麒麟比喻优秀子弟。故称美自己家族中子侄之秀出者为“吾家麒麟”。
- 14.
周乐释义:指 周 室的乐舞。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请观於 周 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杨伯峻 注:“鲁 受 周 室 虞、夏、商、周 四代之乐舞,故 季札 请观之。”后亦指仿 周 乐所制之庙堂乐章。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国朝雅乐,即 王朴 所製 周 乐。”
- 15.
周南释义:《诗·国风》之一。 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 陕西、河南、湖北 之交的民歌,颂扬 周 德化及南方。汉 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 公子 札 来聘……请观於 周 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杜预 注:“《周南》《召南》,王化之基。”《后汉书·郎顗传》:“《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宋 黄庭坚《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之一:“草《玄》不妨準《易》,论《诗》终近《周南》。”明 徐霖《绣襦记·汧国流馨》:“扫胡尘干戈收敛,《周南》化风行
- 16.
周行释义:⒈大路。《诗·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朱熹 集传:“周行,大路也。”⒉周 官的行列。《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 周 行。”毛 传:“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置 周 之列位。”后用以泛指朝官。唐 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元圣 中兴,羣生受福,臣至庸朽,得备周行。”清 吴伟业《通元老人龙腹竹歌》:“京师公卿谁旧识?与君异国共周行。”⒊至善之道。《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毛 传:“周,至;行,道也。”马瑞辰 通释:“郑 注《莱誓》云:‘至,犹善也。’是知<传>训‘周
- 17.
四诗释义:⒈即四家诗。⒉《诗经》的四体:《风》、《大雅》、《小雅》、《颂》。⒊称《南》(《周南》、《召南》)、《豳》、《雅》、《颂》为“四诗”。
- 18.
国风释义:《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卫风》等,称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多为四言诗。大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作了广阔的反映,也有一些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内容多具有人民性。
- 19.
坤厚释义:⒈谓大地博厚。 宋 曾巩《代宋敏求知绛州谢到任表》:“盖伏遇皇帝陛下乾刚独断,坤厚兼容。”宋 苏轼《内中御侍已下贺皇太后冬至词语制》:“推美《国风》,夙茂《周南》之化;考祥《羲易》,共成坤厚之功。”⒉指大地。《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今肇基卜筑,衝冒鬱蒸,俶扰坤厚,乖违前训。”
- 20.
墙立释义:谓不可行,行不通。语出《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刘宝楠 正义:“训正为向,与正南面之正同。向墙面之而立,言不可行也。”清 冯桂芬《洪铭之时文序》:“近日时文之弊有二:下者襞积破碎,优孟 衣冠,人知其陋已;高者貌为先正,墙立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