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旨 [fēng zhǐ]
1. 指君主的旨意,意图。
2. 泛指意旨,意图。
4. 风格旨趣。
风旨 引证解释
⒈ 指君主的旨意,意图。
引《公羊传·庄公元年》“天子嫁女於诸侯” 汉 何休 注:“礼:尊者嫁女于卑者,必持风旨。”
《隋书·裴矩传》:“﹝ 裴矩 ﹞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 高昌 入朝, 伊吾 献地,聚粮 且末,师出 玉门。”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三》:“皇帝诚厉风旨,於此中得一二人如 恩 与 吉 者,俾侍太子,则一暴十寒之病庶几免矣。”
⒉ 泛指意旨,意图。
引《后汉书·鲍永传》:“莽 以 宣 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 路平 承望风旨,规欲害 永。”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使死者全名,生者服义,敢不钦佩风旨。”
梁启超 《<民约论>巨子卢梭之学说》:“各人必须由自己所见而发,不知仰承他人之风旨,苟有所受,斯亦不得公矣。”
⒊ 风格旨趣。
引《后汉书·黄宪传》:“黄宪 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
明 陈子龙 《六子诗序》:“五七言絶句盛 唐 之妙,在于无意可寻,而风旨深永。”
清 龚自珍 《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由此例之,公之风旨,其视徒表暴于道路者何如哉!”
风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仆竖释义:亦作“僕竪”。 童仆;仆人。晋 葛洪《抱朴子·自叙》:“虽僕竖有其所短、所羞之事,不以戏之也。”《左传·昭公七年》“僚臣僕”唐 孔颖达 疏:“僕、僕竖,主藏者也。”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阶位虽高,犹之阉宦僕竪,而赐爵仪同者,彼固仰承风旨云尔,曷能独行其意哉?”
- 2.
匦函释义:⒈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 始置于 唐。唐 韩愈《赠唐衢》诗:“当今天子急贤良,匭函朝出开 明光。”唐 元稹《献事表》:“凡今之人,以諫鼓匭函为虚器,谓拾遗补闕为冗员。”宋 欧阳修《南省策试第五道》:“立肺石以达穷民,设匭函以开言路。”《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蜀 主以 张业、王处回 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后改为献纳函。”⒉亦称上呈朝廷的书信、奏章。宋 岳珂《吁天辩诬通叙》:“朝上匭函,暮拘矢狴,风旨之下,凌虐可知。”宋 叶适《刘子怡墓志铭》:“甲申大旱,草根木实俱尽。君亟入匭函,乞发常
- 3.
发策释义:⒈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简称策。《汉书·公孙弘传》:“上乃使 朱买臣 等难 弘 置 朔方 之便。发十策,弘 不得一。”颜师古 注:“言其利害十条,弘 无以应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主文者侍中 刘霄,故 辽 官,降於 金,愤 宋 助伐 金,发策,问 宋上皇 无道,少帝 失信,举人承风旨,极口詆毁。”⒉指所发出的策问。《宋史·道学传二·尹焞》:“尝应举,发策有诛 元祐 诸臣议……不对而出。”⒊发动策划。《后汉书·郅恽传》:“方今镇、岁、荧惑并在 汉 分翼、
- 4.
疵吝释义:缺点;过失。语本《易·繫辞上》:“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范奕(曄)论曰:黄宪 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疵吝。”《后汉书·黄宪传论》作“玼吝”。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二:“尝简 晦叔 曰:京师二年,疵吝积於心,每不自胜,一诣长者,即废然而反。”
- 5.
计司释义:古代掌管财政、赋税、贸易等事务官署的统称。唐 权德舆《唐故度支郎中裴公神道碑铭》序:“其佐 钟陵 也,领留府之重,居议郎也,赞计司之职。”宋 洪迈《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上留意金穀之务,一日尽召三司吏 李溥 等对於 崇政殿,询以计司利害。”《宋史·钱即传》:“时 长安 百物踊贵,钱币并轻,贯 欲力平之,计司承望风旨,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民至罢市。”
- 6.
风旨释义:⒈指君主的旨意,意图。 《公羊传·庄公元年》“天子嫁女於诸侯”汉 何休 注:“礼:尊者嫁女于卑者,必持风旨。”《隋书·裴矩传》:“﹝ 裴矩 ﹞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 高昌 入朝,伊吾 献地,聚粮 且末,师出 玉门。”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三》:“皇帝诚厉风旨,於此中得一二人如 恩 与 吉 者,俾侍太子,则一暴十寒之病庶几免矣。”⒉泛指意旨,意图。《后汉书·鲍永传》:“莽 以 宣 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 路平 承望风旨,规欲害 永。”宋 范仲淹《与韩魏公书》:“使死者全名,生者服义,敢不钦佩风旨。”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