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行阵 行阵的意思
hángzhèn

行阵

简体行阵
繁体行陣
拼音háng zhèn
注音ㄒㄧㄥˊ ㄓ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áng hàng héng xíng,(1) 行列。【组词】:字里行间。罗列成行。(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行二,你行几?(3) 步行的阵列。(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组词】:泪下两行。(5) 某些营业所。【组词】:银行。花行。商行。(6) 行业。【组词】:同行。各行各业。(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组词】:行棉袄。行几针。(1) 走。【组词】:行走。步行。旅行。行踪。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远自迩。(2) 出外时用的。【组词】:行装。行箧。行李。(3) 流通,传递。【组词】:行销。风行一时。(4) 从事。【组词】:进行。(5)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组词】:行商。行营。(6)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组词】:行径。品行。言行。操行。行成于思。(7) 实际地做。【组词】:行礼。行医。行文。(8) 可以。【例句】:不学习不行。(9) 能干。【组词】:你真行。(10) 将要。【组词】:行将毕业。(11)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例句】:五行(“金”、“木”、“水”、“火”、“土”)。(12) 古诗的一种体裁。【组词】:长歌行。(13) 汉字字体的一种。【组词】:行书。(14) 姓。

zhèn,(1) 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组词】:阵线。阵势。严阵以待。(2) 战场。【组词】:阵地。阵亡。冲锋陷阵。(3) 量词,指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组词】:阵发。阵痛。下了一阵雨。

基本含义

指行军队伍的队形和行进方式。

行阵的意思

行阵 [háng zhèn]

1. 军队行列。

行阵和睦。——诸葛亮《出师表》

[rank;]

行阵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行陈”。

⒉ 行伍。旧指军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好显巖穴之士而朝之,则战士怠於行阵。”
《后汉书·公孙述传》:“汉祖 无前人之迹,立锥之地,起於行阵之中,躬自奋击,兵破身困者数矣。”

⒊ 指军队的行列。

《吕氏春秋·简选》:“离散係絫,可以胜人之行陈整齐。”
唐 于鹄 《出塞》诗:“山川引行阵, 蕃 汉 列旌旗。”
宋 王禹偁 《刻石为丘行恭赞》序:“御马中于流矢, 行恭 乃下马拔箭,徒行格人,力卫乘舆,直出行阵,大呼雷吼,长刄雪飞。”

⒋ 指挥军队,布阵势。

《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帝诫曰:‘ 侯景 小竖,颇习行阵,未可一战即殄,当以岁月图之。’”
《金史·完颜合达传》:“合达 熟知敌情,习于行阵。”
清 唐甄 《潜书·尊孟》:“当是之时,人皆习兵而熟战,以甲胄为袵席,以行阵为博奕。”

⒌ 犹行列。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瓜》:“使行阵整直,两行微相近;两行外相远,中间通步道,道外还两行相近。”


国语词典

行阵 [háng zhèn]

⒈ 行伍军阵,指军队。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行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率释义:谓符合军功封赏条例。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蔡 ﹞以 元朔 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 乐安侯。”司马贞 索隐引 小颜 云:“率,谓军功封赏之科,著在法令,故云中率。”清 宋学洙《张文忠公遗事》:“祖宗旧例,武臣必身临行阵,斩将搴旗,以功中率,乃得封。”
    • 2.
      五花释义:⒈见“五花马”。⒉五加皮的别名。⒊即五行阵。
    • 3.
      五行阵释义:唐 李靖《兵法》说,各路军旗按所在方位作五色:赤,南方火;白,西方金;皂,北方水;碧,东方木;黄,中央土。 其后 宋 阮逸 伪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就根据五方之色而称为五行阵。参阅 清 汪宗沂 辑《卫公兵法辑本》卷中。
    • 4.
      佩章释义:⒈指古代官员佩带的印章。宋 沉括《梦溪笔谈·器用》:“今人地中得古印章,多是军中官。古之佩章,罢免迁死皆上印綬,得以印綬葬者极稀。土中所得,多是没於行阵者。”⒉佩带在胸前的奖章、勋章。如:市长亲自颁给她佩章。
    • 5.
      大閲释义:大规模地检阅军队。 《左传·桓公六年》:“秋,大閲,简车马也。”汉 张衡《东京赋》:“岁惟仲冬,大閲 西园。”唐 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尝大閲於 并城 东,种落毕会,旗帜满野,周迴七十里不絶。”《清史稿·礼志九》:“天聪 七年,太宗 率贝勒等督厉众军,练习行阵,是为大閲之始。顺治 十三年,定三岁一举,著为令。”
    • 6.
      大阅释义:大规模地检阅军队。《左传·桓公六年》:“秋,大閲,简车马也。”汉 张衡《东京赋》:“岁惟仲冬,大閲 西园。”唐 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尝大閲於 并城 东,种落毕会,旗帜满野,周迴七十里不絶。”《清史稿·礼志九》:“天聪 七年,太宗 率贝勒等督厉众军,练习行阵,是为大閲之始。顺治 十三年,定三岁一举,著为令。”
    • 7.
      子将释义:唐 武官名。隶属于大将之下,掌布列行阵、金鼓及部署卒伍的副将、偏将。唐 陈子昂《谢衣表》:“卒士被伤,子将多死。”《新唐书·玄宗纪》:“﹝ 开元 四年六月﹞癸酉,大武军 子将 郝灵佺 杀 突厥 默啜。”《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子将,小将也。唐 令制,每军大将一人,别奏八人……子将八人,资其分行阵,辩金鼓及部署。”
    • 8.
      彫谢释义:本指草木花叶脱落。 亦用以喻指去世。宋 司马光《祭钱君倚文》:“始谓吉人,必膺遐福,如何彫谢,曾未二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旧日员弁曾亲行阵者,大都彫谢,即间有存者,亦皆无官无差,饥困流亡,不知所归也。”
    • 9.
      得所释义:⒈谓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适的位置。 语出《诗·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汉书·王莽传上》:“四海辐凑,靡不得所。”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明李贽《答耿中丞书》:“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⒉适当;适宜。
    • 10.
      火队释义:焚烧敌方队伍,以乱其行阵。
    • 11.
      甲裳释义:皮革制的战袍。腰以上谓之甲衣,腰以下谓之甲裳。《左传·宣公十二年》:“赵旃 弃车而走林,屈荡 搏之,得其甲裳。”杜预 注:“下曰裳。”杨伯峻 注:“此甲裳即《函人》之下旅,《汉书》苏林 注所谓髀褌也。”《周书·耿豪传》:“沙苑 之战,豪 杀伤甚多,血染甲裳尽赤。”《宋史·岳云传》:“潁昌 大战,无虑十数,出入行阵,体被百餘创,甲裳为赤。”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下:“念当蟣蝨於甲裳,虑且羯夷乎 关陇。”
    • 12.
      笔阵释义:⒈比喻写作文章。 谓诗文谋篇布局擘画如军阵。⒉比喻书法。谓作书运笔如行阵。
    • 13.
      行枚释义:行阵衔枚。指征战之事。
    • 14.
      行陈释义:⒈巡行军阵。 陈,通“阵”。⒉见“行阵”。
    • 15.
      躐跻释义:谓越级上升。宋 陆游《转太中大夫谢表》:“恩书驰驛,躐躋四品之崇。”《明史·金献民传》:“全 等足不履行阵而坐论首功,身不隶公家而躐躋显秩。”《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开庆元年》:“章鑑 高铸 尝与 丁大全 同官,倾心附丽,躐躋要途。”
    • 16.
      部陈释义:亦作“部阵”。军伍行阵。
    • 17.
      陈力释义:⒈贡献、施展才力。 汉 班彪《王命论》:“举 韩信 於行阵,收 陈平 於亡命,英雄陈力,羣策毕举。”《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鉴 曰:‘卿是功臣,好为官陈力。’”胡三省 注:“陈,展也。”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武元衡》:“陈力王事,膺宠清流。”⒉借指所任职位。唐 羊士谔《乾元初赋诗四十韵》:“无能愧陈力,惆悵拂瑶琴。”参见“陈力就列”。

行阵(xingzh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行阵是什么意思 行阵读音 怎么读 行阵,拼音是háng zhèn,行阵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行阵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