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 [wǔ zhū]
1. 即五铢钱。见“五铢衣”。
五铢 引证解释
⒈ 即五銖钱。
引《后汉书·公孙述传》:“蜀 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銖当復。’”
清 顾炎武 《钱法论》:“汉 承 秦 半两,已为荚钱,为四銖,为三銖,为五銖,为赤仄,为三官。”
⒉ 见“五銖衣”。
五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铢钱释义: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一种货币。用铜铸成,重五铢。三国至隋都有五铢钱,到唐高祖时废止。
- 2.
古老钱释义:历世久远的钱币。指 汉 代的五铢钱。
- 3.
四出文钱释义:古代钱币名。 汉灵帝 中平 三年所铸的五铢钱。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直达边缘,故称。又名四出五铢、角钱。《后汉书·灵帝纪》:“﹝ 中平 ﹞三年春……復修 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又铸四出文钱。”参阅 宋 洪遵《泉志·四出文钱》、千家驹 郭彦岗《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钱币》。
- 4.
开元通宝释义:也叫开元钱。中国古代铜铸币。唐初钱币改革,不再以铢为计量单位,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废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仍为方孔圆形,十枚重一两。
- 5.
直百五铢释义:三国 时,蜀 刘备 所铸货币的一种。与直百钱价值相等。《隋书·食货志》:“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銖,五銖。”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刘蜀 有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这大概就是 建安 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攻入成都时所铸的。初铸很厚重,每枚在八公分以上,后来渐薄。”参见“直百钱”。
- 6.
直百钱释义:三国 时,蜀 刘备 所铸货币的一种。一枚金属钱币抵币值一百。《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军用不足,备 甚忧之。刘巴 曰:‘此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备 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胡三省 注:“直百钱,一钱值百也。杜佑 曰:‘蜀 铸直百钱,文曰直百。亦有勒为五銖者,大小称两如一焉。’”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刘蜀 有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第二种是直百,大概是由第一种演变成的,最大的只有四铢重,后来越变越小,每枚不到半铢。”
- 7.
角钱释义:古钱币名。汉灵帝 时所铸的四出文钱。《说郛》卷八四引《钱谱·古文钱》:“《汉书》云:灵帝 中平 三年,帝铸四出文钱,流布四海。《钱谱》曰:五銖钱有四出道于造缘,俗谓之角钱。”朱剑心《金石学》第二编第四章第一节:“东汉 光武 中兴,复五铢钱。灵帝 作角钱,背文四出,俗称为四道五铢,有铜铁二等。”参见“四出文钱”。
- 8.
铁钱释义:古代用铁铸成的钱币。 始于 汉 代 公孙述。南朝 梁武帝 时又铸铁五铢。五代、宋 和 清 代亦铸造过铁钱。铁钱的铸造,标志货币贬值。《梁书·武帝纪下》:“﹝ 普通 四年﹞十二月戊午,始铸铁钱。”《陈书·沉炯传》:“僧辩 素闻其名,於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 炯。”《宋史·兵志五》:“职级已上,冬赐绵袍,月给食盐、米麦、铁钱。”清 袁枚《随园随笔·原始》:“梁武帝 时以铁钱之故,商贾多姦,有东钱、西钱、长钱之分,以七八十为一百,末年竟以三十五为一百。”
- 9.
陈五铢释义:陈五铢为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铸行,亦称“天嘉五铢”。
- 10.
鸲鹆眼释义:⒈亦作“鸜鵒眼”。指端石上的圆形斑点。其大如五铢钱,小如芥子,形如八哥之眼,外有晕。以活而清朗,有黑精者为贵。⒉泛指物体上的色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