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锣 [xiǎo luó]
1.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直径约六、七寸,中心稍突起,以竹片或木片击奏,发音清朗。常用於戏曲及民间鼓吹乐。
小锣 引证解释
⒈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直径约六、七寸,中心稍突起,以竹片或木片击奏,发音清朗。常用于戏曲及民间鼓吹乐。
引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有假面长髯展裹緑袍鞾简如 钟馗 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
《北京晚报》1983.9.16:“清脆文雅、听起来和谐悦耳的小锣,也叫手锣,常用于比较轻松欢快的喜剧场面。”
国语词典
小锣 [xiǎo luó]
⒈ 乐器名。形似锣而较小,以铜制成,中间略凸,直径约六、七寸,属打击乐器。演奏时,左手持锣,右手持一木片敲击锣面。多用于国剧中配乐。
小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云璈释义:即云锣。打击乐器。《太平广记》卷七十引 前蜀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薛玄同》:“虽真仙降眄,光景烛空,灵风异香,云璈钧乐,奏於其室,冯徽 亦不知也。”《元史·礼乐志五》:“﹝宴乐之器﹞云璈,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清 王韬《淞滨琐话·煨芋梦》:“娟 弹瑶瑟,令少年和云璈。”
- 2.
云锣释义:打击乐器,用十个小锣编排而成,第一排一个,以下三排各三个,装置在小木架上。各个锣的大小相同而厚薄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不同。最上面的一个不常用,因此也叫九音锣。现在云锣有所发展,已不止十个。
- 3.
六场通透释义:亦称“六场通头”。戏曲术语。谓于文(唱)、武(打)、吹(笛、唢呐)、拉(胡琴)、弹(月琴、三弦)、打(锣鼓)等六种技艺无一不精。一说六场专指六种乐器的演奏,即文场的胡琴、月琴、南弦子,武场的单皮、大锣、小锣。梅兰芳 许姬传《舞台生活四十年》一集第五章:“他素性爱好戏剧,场面上鼓板、胡琴、唢呐、海笛都拿得起来,可称六场通头。”
- 4.
凤阳花鼓释义:创始于 安徽 凤阳 的民间文艺。 为曲艺“花鼓小锣”、戏曲“花鼓戏”和民间歌舞“花鼓灯”的合称。现多指打花鼓。演唱者两人。一女击鼓,一女敲锣,齐唱。曲调有《凤阳歌》等小调。
- 5.
击点释义:打铜点(小锣)报时。
- 6.
厮锣释义:⒈小锣。 ⒉冯金宝上来,手中拿着个厮锣儿,见了敬济,深深道了万福。--《金瓶梅词话》
- 7.
四击头释义:戏曲锣经。音响、节奏均强,由于大锣在小锣和钹的配合下共击四记而得名。也称四记头。用以配合剧中人的亮相等动作。
- 8.
小热昏释义:⒈曲种名。 旧时流行在 江 浙 一带的一种街头曲艺。原为卖梨膏糖的人作为招徕顾客的一种手段。唱词多以新闻时事、民间故事为题材。演唱时用一面小锣,三块竹板,边敲边唱。小热昏有 苏州、杭州 两派。现在搬上舞台表演的“小锣书”、“三敲赋”均属“小热昏”。《新世界小说社报》第5期《论戏剧弹词之有关于地方自治》:“谈小说如 苏州 小热昏,跳跃而入 玄妙观。”阿英《年画的叫卖》:“过去 上海 所谓‘小热昏’,是最擅长此道的。”⒉语言妄诞、行为荒唐的年轻人。《冷眼观》第十五回:“莫説我是无意顺嘴溜的话,就是当真説起的,
- 9.
惊绣释义:即惊闺。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渔猎·杂具》:“惊绣如小鉦而厚,手提击。按今街市卖零帛及花线者,或摇小锣,或摇小鼓,皆此类也。”参见“惊闺”。
- 10.
手锣释义:小锣。
- 11.
才锣释义:小锣在清代的别称。
- 12.
斗锣释义:一种发音强烈的小锣,为戏曲及民间锣鼓乐的常用乐器。 流行于 广东 潮州 等地。
- 13.
花鼓释义:一种民间舞蹈,一般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边敲打,边歌舞。
- 14.
锣鼓经释义:戏曲打击乐各种谱式的泛称。记谱时一般用某些代表字表示各种乐器的音响,如“大”表示鼓,“仓”表示大锣,“台”表示小锣,“七”表示钹,“扎”表示板,“乙”是休止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