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兵 [xiū bīng]
1. 停战。
英[ cease fire; ]
2. 休息调整过的军队。
英[ rested and reorganized troops; ]
休兵 引证解释
⒈ 得到休整的军队。
引《战国策·赵策》:“强 秦 以休兵,承 赵 之敝。”
高诱 注:“休息之兵。”
⒉ 使士兵休息。
引《后汉书·桥玄传》:“玄 至镇,休兵养士,然后督诸将守讨击 胡 虏及 伯固 等,皆破散退走。”
《北史·李密传》:“密 以兵众无粮,劝 让 直趣 滎阳,休兵馆穀,然后争利。”
⒊ 停止战事。
引汉 班固 《白虎通·诛伐》:“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
唐 杜甫 《月夜忆舍弟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孤竹 齐夷 耻战争,望尘遮道请休兵。”
范文澜 蔡美彪 《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宋 兵对 辽 作战失败后,是继续作战收复 燕云,还是从此休兵, 宋朝 内部出现了不同的主张。”
国语词典
休兵 [xiū bīng]
⒈ 停战。
例如:「时间已晚,今日暂且休兵,明日再战。」
休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偃兵释义:休兵,停战。
- 2.
偃戈释义:⒈休兵。指太平。唐 于鹄《山塞》诗之一:“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宋 陈彭年《大宝箴》:“导之以德,民免婴罗;不懈於位,俗乃偃戈。”⒉伏兵;埋伏。《周书·文帝纪下》:“命将士皆偃戈於葭芦中,闻鼓声而起。”
- 3.
卷甲释义:⒈收起武装。 谓撤退或休兵。⒉卷起铠甲。形容轻装疾进。⒊卷起铠甲。形容败北投降。
- 4.
委谢释义:⒈谓委贽谢罪。《孙子·行军》:“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梅尧臣 注:“力屈欲休兵,委质以来谢。”⒉犹萎谢。委,通“萎”。明 邵璨《香囊记·庆寿》:“垂老,素髮飘萧,朱颜委谢,不復镜中年少。”⒊引申为糜烂,干枯。清 陈田《明诗纪事辛籤》卷六引《自靖录》:“越两月,庐陵 人 杜凤、林桂芳 启败垣拾遗骸,肤理已委谢,惟胸臆以上不坏。”
- 5.
怀远释义:安抚边远的人。 《左传·僖公七年》:“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周书·武帝纪下》:“若其怀远以德,则尔难以德绥;处隣以义,则尔难以义服。”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清史稿·礼志九》:“至按歷 蒙 藩,曲加恩意,尤为怀远宏略。”
- 6.
臣一释义:臣服而统一。宋 欧阳修《<释祕演诗集>序》:“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
- 7.
通款释义:⒈亦作“通欵”。 谓与敌方通和言好。《晋书·阳裕载记》:“愿两追前失,通款如初,使国家有 太山 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士诚 原没有统一之志,只此局面已自满足,也要休兵。因遂通款 元 朝。”清 冯桂芬《南韶镇总兵桐城程忠烈公小传》:“咸丰 十一年四月,曾公 国荃 围 安庆,公密通欵,曾公 许之。”郭沫若《孔雀胆》附录《孔雀胆的故事》:“明太祖 以为他们的父亲 段宝,曾经通款,不忍废绝他的后代。”⒉谓互相表达友好之情。清 大汕《海外纪事》卷二:“相对难通欵,人都无姓名。”
- 8.
鞬櫜干戈释义:鞬櫜:古代盛盔甲、弓箭的口袋,引申为收藏;干戈:兵器,武器。把武器收藏于袋中。比喻刀枪入库,停战休兵,天下太平。
- 9.
馆谷释义:⒈居其馆,食其谷。指驻军就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 师败绩…… 晋 师三日馆穀,及癸酉而还。”杜预 注:“馆,舍也,食 楚 军穀三日。”《南史·宋纪上·武帝》:“超 固其小城。乃设长围以守之,馆穀於 青 土。”《旧唐书·李密传》:“未若直取 滎阳,休兵馆穀,待士勇马肥,然后与人争利。”⒉泛指食宿款待。《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是岁,关中 飢,帝馆穀於 弘农 五十餘日。”唐 韩翃《送中兄典郡州》诗:“一路诸侯争馆穀,洪池高会荆臺曲。”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丁前溪》:“丁 亡去,至 安丘,遇雨,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