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 [tiān fǔ]
1. 天然的府库,比喻物产富饶。
例天府之土。——《三国志·诸葛亮传》
英[land of abundance;]
天府 引证解释
⒈ 原为 周 官名,掌祖庙之守藏,后因称朝廷藏物之府库为天府。
引《周礼·春官·天府》:“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
《荀子·大略》:“不知而问 尧 舜,无有而求天府。”
《南齐书·顾欣传》:“徵赋有增于往,天府尤贫于昔。”
《新唐书·牛僧孺传》:“荒财耗力且百万,终不得 范阳 尺帛斗粟入天府。”
《清史稿·食货志一》:“道 咸 以降……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
⒉ 谓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域。
引《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因 秦 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晋书·袁乔传》:“蜀 土富实号称天府,昔 诸葛武侯 欲以抗衡中国。”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军事》:“伏以国家富有 巴 蜀,是天府之藏。”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绪言》:“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 中国 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
⒊ 犹天廷。古人以为天上神仙亦设有朝廷。
引唐 康骈 《剧谈录·崔道枢食井鱼》:“其后有判词云:‘ 崔道枢 所害雨龙,事关天府,原之不可,按罪急追,所有官爵并皆削除,年寿亦减一半。’”
《封神演义》第六五回:“凤街丹詔离天府,玉勅金书降下来。”
⒋ 指朝廷。
引《隶释·汉平都相蒋君碑》:“输力王室,以篤臣节。功列天府,令问不已。”
唐 皎然 《岘山送裴秀才赴举》诗:“天府登名后,迴看 楚 水清。”
国语词典
天府 [tiān fǔ]
⒈ 所得非常多。
引《荀子·大略》:「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⒉ 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
引《战国策·秦策一》:「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⒊ 朝廷的府库。
引《宋书·卷九·后废帝本纪》:「天府虚散,垂三十年。」
⒋ 天上的府第。指宫庭。
引清·吕碧城〈汨罗怨·翠拱屏嶂〉词:「翠拱屏嶂,红逦宫墙,犹见旧时天府。」
⒌ 职官名。周代设置,掌管祖庙的宝藏。
引《周礼·春官·天府》:「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
⒍ 星名。即元宿的四星,在室女座。
引《汉书·卷二六·天文志》:「东宫苍龙,房、心。……房为天府,曰天驷。」
⒎ 经穴名。在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属手太阴肺经。
天府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严旨释义:指圣旨。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京闱冒籍》:“顺天 场后,冒籍之説纷起,既而给事中 钟羽王 发之,为 浙 人 冯诗 等八名,俱奉严旨,诗 等二人,枷示 顺天府 前,满日同六人俱发为民。”清 陈梦雷《绝交书》:“不孝疏上,奉严旨,年兄入都遂趦趄囁嚅,竟负将军都统面约之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那时候严旨催迫,自有一番必要他班师的话。”
- 2.
九府释义:⒈周 代掌管财币的机构。后泛指国库。《史记·货殖列传》:“其后 齐 中衰,管子 修之,设轻重九府。”张守节 正义:“周 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也。”《陈书·周迪传》:“擅歛征赋,罕归九府。”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四民輟业,满目疮痍,六师暴露,九府匱竭。”⒉指各方的宝藏和特产。《尔雅·释地》:“九府:东方之美者,有 医无閭 之珣玗琪焉;东南之美者,有 会稽 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 梁山 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 华山 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
- 3.
北榜释义:指 明 代 北京 顺天府 乡试录取的榜帖。 明 归有光《高州太守钦君寿诗序》:“﹝ 钦君 ﹞与余尝同试 建康。嘉靖 十九年,君为 顺天府 贡士,而余贡 应天。是时吾郡登南榜者,士二十七人,而北榜唯君一人。”
- 4.
区夏释义:⒈诸夏之地,指华夏、中国。《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孔 传:“始为政於我区域诸夏。”唐 贾至《燕歌行》:“我 唐 区夏餘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明 陶宗仪《辍耕录·朝仪》:“大 元 受天命,肇造区夏,列圣相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和奏摺》:“今则 陕 湘 警报迭闻,广 赣 变端又见。区夏腾沸,人心动摇。”⒉指中原地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清 钱谦益《直隶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知县张国纲授文林
- 5.
千山释义:⒈极言山多。 ⒉山名。在今辽宁省西南部,为长白山的支脉。上有月芽、钵盂、笔架等十余峰。奇峰迭耸,峭壁嵯峨,故有千山之称。参阅《嘉庆一统志·奉天府·山川》。
- 6.
南直释义:南直隶 的省称。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且説 南直 长洲 有一村农,姓 孙,年五十岁。”王古鲁 注:“明成祖 从 南京 应天府 迁都 北京 后,以旧时 江南省 所辖各府直隶 南京,时称 南直隶,约有今 江苏 安徽 两省地。”
- 7.
古堰流碧释义:“古堰流碧”,居“成都十景”之首,形容的是都江堰的秀美景色。入选理由:都江堰,不仅是天府之国的源头。它,也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体现。
- 8.
号称释义:⒈以某种名号著称:四川号称天府之国。⒉对外宣称;名义上称作:敌人的这个师号称一万二千人,实际上只有七八千。
- 9.
司禄释义:⒈官名。《周礼·地官·序官》“司禄”郑玄 注:“主班禄。”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云:“司禄职虽闕,观其序於廩人、仓人、舍人之后,司稼之前,皆为穀米之类,其为颁穀禄於羣臣可知矣。”⒉星名。文昌宫第六星。《周礼·春官·天府》:“若祭天之司民司禄。”郑玄 注:“司禄,文昌第六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六曰司禄。”司马贞 索隐引《春秋元命包》曰:“司禄赏功进士。”⒊星名。下台司禄。《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⒋星名。《宋史·
- 10.
吏典释义:元、明、清 府县的吏员。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小的做个吏典,是衙门里人,岂不知法度!”《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众皂隶们一齐上,把这老人拿下,打了十板。众吏典都来讨饶。”《清史稿·礼志十一》:“顺治 十八年,世祖 崩……听选官、监生、吏典、僧道,咸素服赴 顺天府 署,朝夕哭临三日。”
- 11.
四书院释义:宋 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 江西 星子 白鹿洞书院、湖南 善化 岳麓书院、河南 商丘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河南 登封 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
- 12.
四京释义:⒈唐 代以 长安(中京)、洛阳(东京)、太原(北京)、凤翔(西京)为四京。 《新唐书·肃宗纪》:“上元 二年……停四京号。”⒉宋 代以 开封府(东京)、河南府(西京)、应天府(南京)、大名府(北京)为四京。《宋史·徽宗纪一》:“己酉,降德音于四京,减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清 沉树本《游汴城宋宫故址》诗:“杜 家留守真鸡狗,草草南归失四京。”⒊辽 代以 临潢府(上京)、辽阳府(东京)、析津府(南京)、大同府(西京)为四京。《辽史·兵卫志下》:“太宗 定 晋,晋 主 石敬瑭 来献十六城,乃定四京,改皇都为
- 13.
四院释义:唐 代太常寺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廩及诸器官奴婢。 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 14.
大祭释义:古代重大祭祀之称。包括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周礼·天官·酒正》:“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郑玄 注:“大祭,天地;中祭,宗庙;小祭,五祀。”《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郑玄 注:“禘祫及大丧陈之,以华国也。”《尔雅·释天》:“禘,大祭也。”郭璞 注:“五年一大祭。”
- 15.
天府之国释义: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在我国一般把四川称为“天府之国”。
- 16.
天府之土释义: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 17.
宝器释义:⒈指象征王位的祭器。《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左传·庄公二十年》:“秋,王及 郑伯 入于 鄔,遂入 成周,取其宝器而还。”《史记·晋世家》:“曲沃 武公 伐 晋侯 緡,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 周釐王。”《后汉书·皇甫嵩传》:“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於将兴,推亡 汉 於已坠。”《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宝器转输於 临淄,遗种逃魂於 莒墨。”⒉泛指珍贵的器物。《史记·龟策列传》:“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谓乎!”南朝
- 18.
宝源局释义:明 清 时管理铸造钱币的官署。元 末 至正 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 于 应天府 设宝源局,掌管铸钱之事。至 明 洪武 元年(公元1368年),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同铸“洪武 通宝”钱,并禁止私人铸钱。清 承其制,以宝泉局属户部,宝源局属工部。参阅《续文献通考·钱币五》。
- 19.
宣明王释义:宋 代对 陶唐氏 之火正 阏伯 的封号。传说其为 高辛氏 子,居 商丘,奉祀大火之星,后世祭大火,因以其为配。《宋史·礼志六》:“乾道 五年,太常少卿 林栗 等言:‘本寺已择九月十四日,依旨设位,望祭 应天府 大火,以 商丘 宣明王 配。二十一日内火,祀大辰,以 閼伯 配。大辰即大火,閼伯 即 商丘 宣明王 也。缘国朝以 宋 建号,以火纪德,推原发祥之所自,崇建 商丘 之祠,府曰 应天,庙曰 光德,加封王爵,锡謚 宣明,所以追严者备矣。今有司旬日之间举行二祭,一称其号,一斥其名,义所未安。乞自今祀荧惑、大
- 20.
帝业释义:⒈帝王的事业或功业。⒉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三国志.诸葛亮传》
天府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严旨释义:指圣旨。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京闱冒籍》:“顺天 场后,冒籍之説纷起,既而给事中 钟羽王 发之,为 浙 人 冯诗 等八名,俱奉严旨,诗 等二人,枷示 顺天府 前,满日同六人俱发为民。”清 陈梦雷《绝交书》:“不孝疏上,奉严旨,年兄入都遂趦趄囁嚅,竟负将军都统面约之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那时候严旨催迫,自有一番必要他班师的话。”
- 2.
九府释义:⒈周 代掌管财币的机构。后泛指国库。《史记·货殖列传》:“其后 齐 中衰,管子 修之,设轻重九府。”张守节 正义:“周 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也。”《陈书·周迪传》:“擅歛征赋,罕归九府。”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四民輟业,满目疮痍,六师暴露,九府匱竭。”⒉指各方的宝藏和特产。《尔雅·释地》:“九府:东方之美者,有 医无閭 之珣玗琪焉;东南之美者,有 会稽 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 梁山 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 华山 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
- 3.
北榜释义:指 明 代 北京 顺天府 乡试录取的榜帖。 明 归有光《高州太守钦君寿诗序》:“﹝ 钦君 ﹞与余尝同试 建康。嘉靖 十九年,君为 顺天府 贡士,而余贡 应天。是时吾郡登南榜者,士二十七人,而北榜唯君一人。”
- 4.
区夏释义:⒈诸夏之地,指华夏、中国。《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孔 传:“始为政於我区域诸夏。”唐 贾至《燕歌行》:“我 唐 区夏餘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明 陶宗仪《辍耕录·朝仪》:“大 元 受天命,肇造区夏,列圣相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和奏摺》:“今则 陕 湘 警报迭闻,广 赣 变端又见。区夏腾沸,人心动摇。”⒉指中原地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清 钱谦益《直隶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知县张国纲授文林
- 5.
千山释义:⒈极言山多。 ⒉山名。在今辽宁省西南部,为长白山的支脉。上有月芽、钵盂、笔架等十余峰。奇峰迭耸,峭壁嵯峨,故有千山之称。参阅《嘉庆一统志·奉天府·山川》。
- 6.
南直释义:南直隶 的省称。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且説 南直 长洲 有一村农,姓 孙,年五十岁。”王古鲁 注:“明成祖 从 南京 应天府 迁都 北京 后,以旧时 江南省 所辖各府直隶 南京,时称 南直隶,约有今 江苏 安徽 两省地。”
- 7.
古堰流碧释义:“古堰流碧”,居“成都十景”之首,形容的是都江堰的秀美景色。入选理由:都江堰,不仅是天府之国的源头。它,也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体现。
- 8.
号称释义:⒈以某种名号著称:四川号称天府之国。⒉对外宣称;名义上称作:敌人的这个师号称一万二千人,实际上只有七八千。
- 9.
司禄释义:⒈官名。《周礼·地官·序官》“司禄”郑玄 注:“主班禄。”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云:“司禄职虽闕,观其序於廩人、仓人、舍人之后,司稼之前,皆为穀米之类,其为颁穀禄於羣臣可知矣。”⒉星名。文昌宫第六星。《周礼·春官·天府》:“若祭天之司民司禄。”郑玄 注:“司禄,文昌第六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六曰司禄。”司马贞 索隐引《春秋元命包》曰:“司禄赏功进士。”⒊星名。下台司禄。《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⒋星名。《宋史·
- 10.
吏典释义:元、明、清 府县的吏员。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小的做个吏典,是衙门里人,岂不知法度!”《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众皂隶们一齐上,把这老人拿下,打了十板。众吏典都来讨饶。”《清史稿·礼志十一》:“顺治 十八年,世祖 崩……听选官、监生、吏典、僧道,咸素服赴 顺天府 署,朝夕哭临三日。”
- 11.
四书院释义:宋 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 江西 星子 白鹿洞书院、湖南 善化 岳麓书院、河南 商丘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河南 登封 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
- 12.
四京释义:⒈唐 代以 长安(中京)、洛阳(东京)、太原(北京)、凤翔(西京)为四京。 《新唐书·肃宗纪》:“上元 二年……停四京号。”⒉宋 代以 开封府(东京)、河南府(西京)、应天府(南京)、大名府(北京)为四京。《宋史·徽宗纪一》:“己酉,降德音于四京,减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清 沉树本《游汴城宋宫故址》诗:“杜 家留守真鸡狗,草草南归失四京。”⒊辽 代以 临潢府(上京)、辽阳府(东京)、析津府(南京)、大同府(西京)为四京。《辽史·兵卫志下》:“太宗 定 晋,晋 主 石敬瑭 来献十六城,乃定四京,改皇都为
- 13.
四院释义:唐 代太常寺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廩及诸器官奴婢。 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 14.
大祭释义:古代重大祭祀之称。包括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周礼·天官·酒正》:“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郑玄 注:“大祭,天地;中祭,宗庙;小祭,五祀。”《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郑玄 注:“禘祫及大丧陈之,以华国也。”《尔雅·释天》:“禘,大祭也。”郭璞 注:“五年一大祭。”
- 15.
天府之国释义: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在我国一般把四川称为“天府之国”。
- 16.
天府之土释义: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 17.
宝器释义:⒈指象征王位的祭器。《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左传·庄公二十年》:“秋,王及 郑伯 入于 鄔,遂入 成周,取其宝器而还。”《史记·晋世家》:“曲沃 武公 伐 晋侯 緡,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 周釐王。”《后汉书·皇甫嵩传》:“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於将兴,推亡 汉 於已坠。”《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宝器转输於 临淄,遗种逃魂於 莒墨。”⒉泛指珍贵的器物。《史记·龟策列传》:“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谓乎!”南朝
- 18.
宝源局释义:明 清 时管理铸造钱币的官署。元 末 至正 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 于 应天府 设宝源局,掌管铸钱之事。至 明 洪武 元年(公元1368年),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同铸“洪武 通宝”钱,并禁止私人铸钱。清 承其制,以宝泉局属户部,宝源局属工部。参阅《续文献通考·钱币五》。
- 19.
宣明王释义:宋 代对 陶唐氏 之火正 阏伯 的封号。传说其为 高辛氏 子,居 商丘,奉祀大火之星,后世祭大火,因以其为配。《宋史·礼志六》:“乾道 五年,太常少卿 林栗 等言:‘本寺已择九月十四日,依旨设位,望祭 应天府 大火,以 商丘 宣明王 配。二十一日内火,祀大辰,以 閼伯 配。大辰即大火,閼伯 即 商丘 宣明王 也。缘国朝以 宋 建号,以火纪德,推原发祥之所自,崇建 商丘 之祠,府曰 应天,庙曰 光德,加封王爵,锡謚 宣明,所以追严者备矣。今有司旬日之间举行二祭,一称其号,一斥其名,义所未安。乞自今祀荧惑、大
- 20.
帝业释义:⒈帝王的事业或功业。⒉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三国志.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