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啼 [juān tí]
1. 亦作“鹃啼”。
3. 相传杜鹃啼声凄苦。因多用以形容人的思念之苦或悲怨之深。
鹃啼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鹃嗁”。相传杜鹃啼声凄苦。因多用以形容人的思念之苦或悲怨之深。参见“鹃魂”。
引元 虞集 《送王君实御史》诗:“鸎满 輞川 君定到,鹃啼 劒阁 我思归。”
元 王元鼎 《雁传书》套曲:“鹃啼春思月中魂,花迷蝶梦窗前影。”
清 戴璐 《藤阴杂记》卷一:“看阶前草緑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雀噪,恐有寃魂。”
清 赵细琼 《喝火令》词:“鹤唳风声杳,鹃嗁月影寒。”
鹃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北都释义:指今 北京市。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九年(公元1421年)由 应天(今 江苏 南京市)迁都 北京,正统 六年正式定都 北京,故 北京 亦称北都。清 吴伟业《观蜀鹃啼剧有感》诗序:“北都覆灭,西土沦亡。”清 顾炎武《赠潘节士柽章》诗:“北都一崩沦,国史遂中絶。”阿英《灯市》:“北都的灯市,起于初八,到十三而盛,十七终止。”
- 2.
啼血释义:传说杜鹃总要啼到口里出血才止,所以用啼血指杜鹃啼得悲苦。
- 3.
扑扑释义:⒈盛貌。 唐 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清 王士禛《复雨》诗:“今年稍稍宜雨暘,黍稷扑扑称叶长。”⒉象声词。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恰便是小鹿儿扑扑地撞我胸脯,火块似烘烘烧我肺腑。”清 姚鼐《山行》诗:“布穀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峻青《黎明的河边》:“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我们身边扑扑的乱飞。”⒊尘土堆积或飞扬貌。形容奔走劳顿。张天翼《“新生”》:“他那件重甸甸的中装大衣,他那两口重甸甸的小皮箱,都是灰扑扑的样子。”沈从文《天安门前》:“成串的
- 4.
望眼释义:远眺的眼睛;盼望的眼睛。宋 岳飞《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元 本 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嗟命薄,叹年艰,含羞忍泪向人前,只恐公婆悬望眼。”明 刘基《蓦山溪·晚春》词:“无计网春暉,漫赢得、遮人望眼。登高凝睇,欲寄一封书,鸿路阻。”清 吴伟业《观蜀鹃啼剧有感》:“花发春江望眼空,杜鹃声切画帘通。”李广田《山水》:“住在山圈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因为乱山遮住了你们的望眼。”参见“望眼欲穿”。
- 5.
朱噣释义:代指杜鹃鸟。喙红色,故有“杜鹃啼血”之说。
- 6.
滴血释义:⒈旧时用血辨别亲属真伪之法。 据说至亲之血,共滴水中则相凝合,验尸时,以生者之血滴死者骨上则渗入。⒉指杜鹃的啼鸣。相传杜鹃啼至滴血乃止。
- 7.
鹃啼释义:亦作“鹃嗁”。 相传杜鹃啼声凄苦。因多用以形容人的思念之苦或悲怨之深。
- 8.
鹃嗁释义:见“鹃啼”。
- 9.
鹃血释义:传说杜鹃啼声凄苦,昼夜不止,甚至口中流出血来,故称。 常以形容悲怨之深。 清 王夫之 《读<指南集>》诗之一:“鹃血春啼悲 蜀 鸟,鷄鸣夜乱度 秦 关。” 清 徐吴念 《石门蔡贞女辞》:“三月鹃血带啼痕,清操直欲凌冰霜。”参见“ 鹃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