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上堂 上堂的意思
shàngtáng

上堂

简体上堂
繁体
拼音shàng táng
注音ㄕㄤˋ ㄊㄤ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àng shǎng shang,(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组词】:楼上。上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组词】:上古。上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组词】: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组词】:上山。上车。上升。(5) 去,到。【组词】:上街。(6) 向前进。【组词】:冲上去。(7) 增加。【组词】:上水。(8) 安装,连缀。【组词】: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9) 涂。【组词】:上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组词】:上课。上班。(11) 拧紧发条。【组词】:上弦。(12) 登载,记。【组词】:上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组词】:晚上。桌上。组织上。(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组词】: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组词】:上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táng,(1) 正房,高大的房子。【组词】:堂屋。堂客。堂倌。礼堂。澡堂。(2) 同祖父的亲属关系。【组词】:堂房。堂兄弟。(3) 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组词】:大堂。公堂。过堂。(4) 量词。【例句】:上了一堂课。一堂家具。

基本含义

指上课、听讲。也可用来形容学生上课时的态度和行为。

上堂的意思

上堂 [shàng táng]

1. 上课。

[ beschool; go to class; ]

2. 旧时指诉讼当事人到公堂上去(公开受审)

[ go to tribunal; ]

上堂 引证解释

⒈ 厅堂,殿堂。

《后汉书·赵岐传》:“嵩 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迎入上堂,饗之,极欢。”
《水浒传》第九十回:“那长老慌忙降阶而接,邀至上堂,各施礼罢。”

⒉ 入堂,登堂。

《礼记·曲礼上》:“将上堂,声必扬。”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行》:“上堂拜嘉庆,入室问何之。”
宋 朱熹 《十六日下山各赋一篇仍迭和韵》:“游子上堂慈母笑,岂知行李尚天涯。”
《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十八位房官一齐上堂打躬参见,就请示主考的意志。”

⒊ 上课。

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学堂内部每次课堂上堂下堂的摇铃声可以听见。”


国语词典

上堂 [shàng táng]

⒈ 升堂、登堂。

《礼记·曲礼上》:「将上堂,声必扬。」
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行〉九首之七:「上堂拜嘉庆,入室问何之。」

⒉ 高堂、厅堂。

《后汉书·卷六四·赵岐传》:「迎入上堂,飨之极欢。」
《水浒传·第九〇回》:「那长老慌忙降阶而接,邀至上堂,各施礼罢。」

⒊ 梅县、广州、福州、温州方言。指上课。


上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传板释义:敲击悬板等以传报或发号令。《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不料是日还在眠床上,外面就传板进来报。”《儒林外史》第五五回:“这人姓 季 名 遐年 ……见和尚传板上堂吃斋,他便也捧着一个鉢,站在那里,随堂吃饭。”
    • 2.
      儒服释义:⒈古代儒者的服饰。《礼记·儒行》:“鲁哀公 问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 对曰:‘丘 少居 鲁,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冠章甫之冠。丘 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 不知儒服。’”郑玄 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 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⒉泛指读书人的服装。清 卓尔堪《从军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换戎装。”丁玲《母亲》:“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⒊谓作为儒生。明 李贽《答邓明府
    • 3.
      头上着头释义:犹言头上安头。 《景德传灯录·云门山文偃禅师》:“師上堂云:‘諸和尚子,饒儞道有什麽事,猶是頭上著頭。’”
    • 4.
      家庆释义:⒈指家中的喜庆之事。北周 庾信《周大将军陇东郡公侯莫陈君夫人窦氏墓志铭》:“大统 十六年,册授 永安郡 君,妇以夫尊,亲由子贵,朝章家庆,兼而有之。”南朝 陈 徐陵《陈文皇帝哀册文》:“我皇诞圣,应此家庆。”⒉“拜家庆”的省称。古时指久别归家拜见亲长。唐 卢象《八月十五日象自江东止田园移庄庆会兼赋是诗》之一:“上堂家庆毕,愿与亲姻邇。”明 高明《琵琶记·乞丐寻夫》:“死别多应梦里逢,谩劳孝妇写遗踪,可怜不得图家庆,辜负丹青泣画工。”参见“拜家庆”。⒊父母生日亦称为家庆。
    • 5.
      戏彩释义:⒈见“戏彩”。⒉亦作“戏綵”。《艺文类聚》卷二十引 汉 刘向《列女传》:“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后用为孝养长辈之典。宋 张元干《青玉案·筠翁生朝》词:“庭兰戏彩传金鼎,小袖青衫更辉映。”元 郭钰《赠彭将军》诗:“座上衣冠戏綵日,窗前灯火读书秋。”《红楼梦》第五四回:“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回目:“试乡科文闈放榜,上母寿戏綵称觴。”
    • 6.
      斑兰释义:斑斓,色彩错杂灿烂貌。《后汉书·南蛮传》:“衣裳斑兰,语言侏离。”《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 南朝 宋 师觉授《孝子传》:“老莱子 者,楚 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在,至孝蒸蒸,常着斑兰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胅,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清 陈维崧《鹧鸪天·七夕后一夕路次淮阴作》词:“车歷碌,轴斑兰,故园回首好溪山。”
    • 7.
      枯冢释义:⒈见“枯冢”。 ⒉亦作“枯塚”。荒坟。唐 杜甫《晚登瀼上堂》诗:“济世数嚮时,斯人各枯冢。”宋 陆游《初夏杂兴》诗之六:“百年等是一枯塚,四海应无两 放翁。”吕谨《<廿载繁华梦>序》:“然沉醉仙乡,陈希夷 千年睡足;迷离枯冢,丁令威 今日归来。”
    • 8.
      碧纱笼释义: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 少孤贫,尝客 扬州 惠昭寺 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 至,已饭矣。后二纪,播 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 继以二絶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慙愧闍黎饭后鐘。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世传 魏野 尝从 莱公(寇準)游 陕府 僧舍,各有留题。后復同游,见 莱公 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 野 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 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 大笑
    • 9.
      老莱衣释义:《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唐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兵戈不见 老莱 衣,嘆息人间万事非。”宋 梅尧臣《寒食前一日陪希深远游大字院》诗:“闻过少傅宅,喜见 老莱 衣。”明 何景明《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 老莱 衣。”清 赵翼《石庵还朝口占送别》:“白头犹著 老莱 衣,假满还朝四牡騑。”
    • 10.
      跌仆释义:亦作“跌扑”。亦作“跌扑”。跌倒;摔跟头。《艺文类聚》卷二十引 汉 刘向《列女传》:“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出:“君出去向北儘得,不免有些,跌扑脓血疾。”清 钱泳《履园丛话·鬼神·鬼物凭临》:“水火、刀绳、鬭殴、跌扑以及虎伤、蛇噬、堕马、坍墙之类,虽是定数,亦由其人之寃孽使然,人不能主也。”《情变》第二回:“阿男 出场耍了一路空拳,便有两个不自谅、不济事的上来交手,不到两个照面,早已跌扑出去。”陈
    • 11.
      钟非饭释义:谓寺钟鸣时斋饭已毕。 典出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 少孤贫,尝客 扬州 惠昭寺 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 至,已饭矣。后二纪,播 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 继以二絶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慙愧闍黎饭后鐘。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宋 苏轼《石塔寺》诗:“虽知灯是火,不悟鐘非饭。”
    • 12.
      饭后钟释义:相传 唐 王播 少年孤贫,客居 扬州 惠明寺 木兰院,随僧斋食。 日久,众僧厌恶,故意斋后才敲钟。王播 闻声就食,扑空,因题下“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鐘”两句诗。见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下。一说为 唐 段之昌 事。见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后遂用作贫穷落魄,遭受冷遇的典故。宋 苏轼《石塔寺》诗:“乃知饭后鐘,闍黎盖具眼。”清 赵翼《遣兴》诗之三:“一生只见甖中粟,举世争趋饭后鐘。”
    • 13.
      髫小释义:犹幼小。《平山冷燕》第七回:“忽见他走上堂来,虽年尚髫小,却翩翩然若仙子临凡。”

上堂(shangt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上堂是什么意思 上堂读音 怎么读 上堂,拼音是shàng táng,上堂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上堂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