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缺 [bǔ quē]
1. 补充人员、填补缺额。
英[ fill a vacancy; ]
2. 在缺位处补上无关重要的人或物。
英[ makeweight; ]
3. 填补缺漏;匡正失误。
英[ fill a vacancy; ]
补缺 引证解释
⒈ 修补缺漏。
引《管子·四时》:“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发五政:一政曰,禁博塞……四政曰,补缺塞坼;五政曰,修墙垣,周门閭。”
⒉ 补充缺额。
引《史记·萧相国世家》:“汉王 数失军遁去, 何 常兴 关中 卒,輒补缺。”
《汉书·西域传下·渠犁》:“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脩马復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人民日报》1982.3.8:“在话剧《武则天》中扮演 妙玉 的 叶露茜 突然病倒,导演临时决定由我补缺。”
⒊ 补救错失。
引《后汉书·伏湛传》:“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禁门,补缺拾遗。”
清 蒋士铨 《第二碑·寻诗》:“这拾遗补缺非所料,把鬼恨人愆一旦消。”
⒋ 递补官职。
引清 昭槤 《啸亭续录·姚中丞》:“凡州县候补署篆者,皆以弥补亏空之多寡为补缺先后,故人皆踊跃从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余今年亦三十九岁矣,自前年补缺迴避,不復作使星王节之梦想。”
《老残游记》第三回:“他的班次很远,怎样会补缺呢?”
国语词典
补缺 [bǔ quē]
⒈ 填补缺额。
引《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官,昧死以闻。」
⒉ 弥补缺漏。
引《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渠犁传》:「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补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班县丞释义:清 代一种可以优先补缺的县丞班次。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听説此刻单是一个三班县丞,捐起来,最便宜也要三百多两呢。”
- 2.
候补释义:⒈等候递补缺额。⒉正式人员以外的预备人员:候补委员。
- 3.
利基战略释义:“利基”一词是英文“Niche”的音译,意译为“壁龛”,有拾遗补缺或见缝插针的意思。
- 4.
升缺释义:官吏升级补缺。
- 5.
升补释义:⒈官吏升级补缺。 ⒉犹陞缺。
- 6.
填补释义:补足空缺或缺欠:填补缺额。填补空白。
- 7.
外编释义:正书以外带补遗、补缺性质的别编。
- 8.
守阙释义:⒈守候于宫门。《汉书·王莽传上》:“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书者日千餘人。”《后汉书·质帝纪》:“或以喜怒驱逐长吏,恩阿所私,罚枉仇隙,至令守闕诉讼,前后不絶。”晋 潘岳《西征赋》:“感市閭之菆井,叹尸 韩 之旧处,丞属号而守闕,人百身以纳赎。”⒉官员等候补缺。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闕通之,盖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元典章·吏部四·守阙》:“其新官守闕者,不以廉耻自拘,往往
- 9.
完罅释义:弥补缺陷。
- 10.
密保释义:秘密保荐。 清 代京外大臣保荐特殊人材请求破格录用的,一般交军机处存记,不交吏部审议,故称密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所以得了保举与及补缺,都首先要化部费。那查例案最是混帐的事:你打点得到的,他便引这条例;打点不到,他又引那条例,哪里有一定的呢?至於明保、密保的折子上去,也一样不交部议的。”
- 11.
差补释义:授职,补缺。
- 12.
底为面圆释义:“太公”是一般称谓,暂将它假定作“太史公”(汉司马迁,人称“太史公”)时,中缺一“史”字。 谜底“史进时/迁”,意谓:“史”进入时,便成了“迁”。通过谜底补缺、谜面的普通名词“太公”被变作专有名词“司马迁”。
- 13.
开坊释义:指 明 清 翰林院的编修、检讨升为詹事府春坊官。后亦指翰林初任官的升迁。《儒林外史》第十二回:“鲁大老爷 开坊,升了侍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原来那位 山西 抚臺,自从探花及第之后,一帆风顺的,开坊外放,你想谁人不奉承他。”清 邹容《革命军》第二章:“补缺难於登天,开坊类乎超海,不过设法虚縻之,以戢其异心。”
- 14.
弥补释义:把不够的部分填足:弥补缺陷。不可弥补的损失。
- 15.
待次释义:⒈依照次序,不躐等。 《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杨倞 注:“不以官之次序,若 傅説 起版筑为相也。”⒉旧时指官吏授职后,依次按照资历补缺。晋 葛洪《抱朴子·释滞》:“士有待次之滞,官无暂旷之职。”宋 苏轼《试馆职策题》之三:“官冗之弊久矣,而近岁尤甚,文武之吏待次於都下者,几数千人。”⒊泛指候补者。《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初,大学置内舍生二百员,官为给食。至是待次盖百餘人。”
- 16.
待阙释义:⒈谓虚位以待。南朝 梁 沉约《太常卿任昉墓志铭》:“川谿望归,岩阿待闕,幽光忽断,穷灯黯灭。”⒉等待补缺任命。宋 王安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君以 治平 三年,待闕於 常州,於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宋 苏轼《与鲜于子骏书》之三:“日夕归 南康军 待闕。”
- 17.
拾遗补缺释义:捡取遗漏,弥补缺失。
- 18.
挑缺释义:挑补缺位。
- 19.
捐花样释义:清 代因捐纳得官者多,补缺不易,又定出捐花样的办法。 捐花样者得优先补缺,有遇缺先、前先、尽先等名目。并扩展到科举出身及其他非捐纳官员。
- 20.
推补释义:谓荐举补缺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