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烽火 烽火的意思
fēnghuǒ

烽火

简体烽火
繁体
拼音fēng huǒ
注音ㄈㄥ ㄏㄨㄛ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ēng,(1) 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例句】:烽火( ➊ 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➋ 喻战争或战乱)。烽烟。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战鼓,指战争)。

huǒ,(1)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组词】: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 紧急。【组词】:火速。十万火急。(3) 指枪炮弹药等。【组词】:火药。火炮。(4) 发怒,怒气。【组词】:火暴。火性。(5)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组词】:肝火。毒火攻心。(6) 形容红色的。【组词】:火红。火腿。(7)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 姓。

基本含义

指战争或战乱时期,战火四起,烽烟弥漫的景象。

烽火的意思

烽火 [fēng huǒ]

1.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 signal fire; beacon-fire; ]

2. 比喻战火或战争。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flames of war; ]

烽火 引证解释

⒈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史记·周本纪》:“有寇至,则举烽火。”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饗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閒谍,厚遇战士。”
《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遂进军 高城岭,潜行,夜至 狄道 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
《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因要取 褒姒 一笑,向 驪山 之上,把与诸侯为号的烽火烧起来。”

⒉ 指战争、战乱。

唐 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清史稿·张煌言传》:“十一年,又自 吴淞 入 江,逼 镇江,登 金山 望祭 明太祖 陵。烽火达 江寧,俄,退次 崇明。”
杨朔 《蓬莱仙境》:“再往后,我离开家乡,一连多少年烽火遍地,又接不到家乡的音信,不知道 婀娜 姐姐的命运究竟怎样了。”


国语词典

烽火 [fēng huǒ]

⒈ 兵乱。

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 狼烟 烟火

⒉ 古时军队用来示警、传递军情的烟火。

宋·陆游〈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词:「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烽火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烟火释义:⒈旧时指祭祀祖先的事,借指后嗣:绝了烟火。 ⒉燃放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花,或同时变幻出各种景物而供人观赏的东西,主要是在火药中掺入锶、锂、铝、钡、镁、钠、铜等金属盐类,并用纸裹成,种类不一。也叫烟花、焰火。
    • 2.
      战火释义:指战争(就其破坏作用和带来的祸害而言):战火纷飞。
    • 3.
      狼烟释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 古代边防用狼粪燃烧生烟以报警。后来常用狼烟指战乱:狼烟四起。

烽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烽释义:⒈燃点报警烽火。⒉见“举燧”。
    • 2.
      乱烽释义:古时用烽火报警的三种信号之一。
    • 3.
      云火释义:⒈《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 黄帝氏 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 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杜预 注:“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炎帝,神农氏,姜 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后因以“云火”指受命之瑞兆。《晋书·职官志》:“而鸟龙居位,云火垂名。前史详之,其以尚矣。”唐 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⒉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六韬·必出》:“已出者,令我踵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 4.
      云路火释义:烽火。因其烽烟高达云霄,故称。
    • 5.
      五原释义:⒈关塞名。即 汉 五原 郡之 榆柳塞。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 五原县。《汉书·匈奴传下》:“呼韩邪单于 款 五原塞,愿朝三年正月。”唐 贾至《出塞曲》:“传道 五原 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 秦。”⒉地名合称。在今 陕西省。唐 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仇兆鳌 注引《长安志》:“长安、万年 二县之外,有 毕原、白鹿原、少陵原、高阳原、细柳原,谓之五原。”⒊地名合称。在今 宁夏 境内。唐 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陈熙晋 注:“五原谓 龙游原、乞
    • 6.
      亭燧释义: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 7.
      介马释义:⒈给战马披甲。《左传·成公二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杜预 注:“介,甲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因令诸族置烽火,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明 包捷《过通济门》诗:“金城介马弃东游,軹道亭连故国秋。”⒉谓驰骋。钱基博《无锡光复志·军政篇》:“万有一不幸復蹉跌,北军益得席其战胜之威,长驱而东,介马 吴 越,祸诚不可言。”⒊披甲的战马。南朝 梁 沉约《饮马长城窟》诗:“介马渡龙堆,涂縈马屡廻。”宋 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闻介马数万骑驰过。”清 方文《赠杨总戎》诗:“介马东驰
    • 8.
      传烽释义:点燃烽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 宋 苏轼《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明 陈子龙《出自蓟州门行》:“传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楼。”清 鲍鉁《范文贞公祠》诗:“当年 闽 海见传烽,犀兕空多弃甲重。”康有为《登万里长城》诗:“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王国维《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十三》:“古者传烽以多少为识,如《墨子·号令》、《杂守》二篇所言,皆以烽之多少示敌之远近者也。”
    • 9.
      候台释义:即烽火台。古代边境要地为守望报警而筑的高台。
    • 10.
      候火释义:⒈烽火。 ⒉候馆迎客之灯火。
    • 11.
      关燧释义:边关的烽火。 亦借指边防。
    • 12.
      军烽释义:军事报警的烽火。
    • 13.
      县熢释义:举烽火。
    • 14.
      史侯释义:后汉 少帝 刘辩 的初称。《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何皇后 生子 辩,养於道人 史子眇 家,号曰‘史侯’。”明 高启《董逃行》:“史侯 称臣 董侯 立,山 东义师烽火急。”
    • 15.
      号火释义:烽火;旧时军中为传信号而举的火。
    • 16.
      啮啃释义:啃咬。比喻破坏或折磨。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新华文摘》1982年第9期:“绝望象耗子似的在啮啃他们的心,有的人忍受不了,呻吟起来。”
    • 17.
      堠火释义:烽火。
    • 18.
      宵烽释义:夜间的烽火。
    • 19.
      寇烽释义:古时报警烽火之一。
    • 20.
      平安火释义:唐 代每三十里置一堠,每日初夜举烽火报无事,谓之“平安火”。

烽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烽释义:⒈燃点报警烽火。⒉见“举燧”。
    • 2.
      乱烽释义:古时用烽火报警的三种信号之一。
    • 3.
      云火释义:⒈《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 黄帝氏 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 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杜预 注:“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炎帝,神农氏,姜 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后因以“云火”指受命之瑞兆。《晋书·职官志》:“而鸟龙居位,云火垂名。前史详之,其以尚矣。”唐 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⒉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六韬·必出》:“已出者,令我踵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 4.
      云路火释义:烽火。因其烽烟高达云霄,故称。
    • 5.
      五原释义:⒈关塞名。即 汉 五原 郡之 榆柳塞。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 五原县。《汉书·匈奴传下》:“呼韩邪单于 款 五原塞,愿朝三年正月。”唐 贾至《出塞曲》:“传道 五原 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 秦。”⒉地名合称。在今 陕西省。唐 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仇兆鳌 注引《长安志》:“长安、万年 二县之外,有 毕原、白鹿原、少陵原、高阳原、细柳原,谓之五原。”⒊地名合称。在今 宁夏 境内。唐 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陈熙晋 注:“五原谓 龙游原、乞
    • 6.
      亭燧释义: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 7.
      介马释义:⒈给战马披甲。《左传·成公二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杜预 注:“介,甲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因令诸族置烽火,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明 包捷《过通济门》诗:“金城介马弃东游,軹道亭连故国秋。”⒉谓驰骋。钱基博《无锡光复志·军政篇》:“万有一不幸復蹉跌,北军益得席其战胜之威,长驱而东,介马 吴 越,祸诚不可言。”⒊披甲的战马。南朝 梁 沉约《饮马长城窟》诗:“介马渡龙堆,涂縈马屡廻。”宋 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闻介马数万骑驰过。”清 方文《赠杨总戎》诗:“介马东驰
    • 8.
      传烽释义:点燃烽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 宋 苏轼《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明 陈子龙《出自蓟州门行》:“传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楼。”清 鲍鉁《范文贞公祠》诗:“当年 闽 海见传烽,犀兕空多弃甲重。”康有为《登万里长城》诗:“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王国维《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十三》:“古者传烽以多少为识,如《墨子·号令》、《杂守》二篇所言,皆以烽之多少示敌之远近者也。”
    • 9.
      候台释义:即烽火台。古代边境要地为守望报警而筑的高台。
    • 10.
      候火释义:⒈烽火。 ⒉候馆迎客之灯火。
    • 11.
      关燧释义:边关的烽火。 亦借指边防。
    • 12.
      军烽释义:军事报警的烽火。
    • 13.
      县熢释义:举烽火。
    • 14.
      史侯释义:后汉 少帝 刘辩 的初称。《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何皇后 生子 辩,养於道人 史子眇 家,号曰‘史侯’。”明 高启《董逃行》:“史侯 称臣 董侯 立,山 东义师烽火急。”
    • 15.
      号火释义:烽火;旧时军中为传信号而举的火。
    • 16.
      啮啃释义:啃咬。比喻破坏或折磨。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新华文摘》1982年第9期:“绝望象耗子似的在啮啃他们的心,有的人忍受不了,呻吟起来。”
    • 17.
      堠火释义:烽火。
    • 18.
      宵烽释义:夜间的烽火。
    • 19.
      寇烽释义:古时报警烽火之一。
    • 20.
      平安火释义:唐 代每三十里置一堠,每日初夜举烽火报无事,谓之“平安火”。

烽火造句

1.烽火连天,国无宁日。人生只得流离颠沛。

2.加拿大扶轮社员专家协助在烽火连天的科索沃重建学院。

3.这个国家政局动荡,总是烽火连天,民不聊生。

4.烽火连天,内战不止,全国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5.他父亲曾经历过那种烽火连天的战争年月。

6.生离死别是人生最悲痛的一件事,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多少人饱尝过这种滋味。

7.那年月烽火连天,谁都怕死。

8.在那烽火连天、狼烟遍野的年代,战士们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读书看报。

9.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烽火连天,人们遭受着战争的灾难。

10.烽火连天,衡阳雁断,难得有家中的消息。

11.不必说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古色古香古城墙,晨钟暮鼓的钟鼓楼,也不必说幽静美丽的兴庆宫,庄严肃穆的历史博物馆,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单是小小的碑林,就让我感慨万分。

12.科技发展之快,让我忘记了飞鸽传书,让我忘记了烽火传言,也让我忘记了鱼腹藏帛。

13.幸福就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那种珍贵。幸福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淡。幸福就是“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的那种坦然。

14.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

15.只因边徼无烽火,忘却关山是远行。

1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夸张的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

17.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18.烽火连天,萑苻遍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每当看到英雄纪念碑,就使我想到那烽火连天的年代。

20.战争的烽火连年不断,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烽火(fengh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烽火是什么意思 烽火读音 怎么读 烽火,拼音是fēng huǒ,烽火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烽火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