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报罢 报罢的意思
bào

报罢

简体报罢
繁体報罷
拼音bào bà
注音ㄅㄠˋ ㄅㄚ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ào,(1) 传达,告知。【组词】: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例句】: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报。报端。(3) 回答。【组词】:报答。报恩。报仇。报国(报效祖国)。报酬。(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组词】:报应。

bà pí ba,(1) 同“疲”,累。

基本含义

表示事情已经结束或完成,不再需要继续进行。

报罢的意思

报罢 [bào bà]

1. 古谓批覆所言之事作罢,即言事不准。科举时代考试落第,亦称报罢。

报罢 引证解释

⒈ 古谓批复所言之事作罢,即言事不准。

《汉书·梅福传》:“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輒报罢。”
《新唐书·杨朝晟传》:“前请报罢, 张公 已舍 邠 矣。”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沆 居重位,实无补万分,唯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之,惟此少以报国尔!”

⒉ 科举时代考试落第,亦称报罢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天宝 六载召试至 长安,报罢之后,则日益饥窘,观其诗可知也。”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报闻罢》:“今人以落第为报罢。”


国语词典

报罢 [bào bà]

⒈ 旧时人臣上书,希望获得进用,却被告示罢退令归。

《汉书·卷六七·梅福传》:「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辄报罢。」

⒉ 科举时代称考试落第为「报罢」。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二·杜少陵诗》:「天宝六载,召试至长安,报罢之后,则日益饥窘。」


报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十七字诗释义:诽谐诗体。 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於 宋 代 山东 张山人 寿,流行于 元祐 绍圣 间。宋 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饶次守十七字诗》:“龟父 先归,作一絶题于余书室…… 次守 既醒,作十七字和云:‘当时为举首,满意望龙飞。而今已报罢,且归。’盖 龟父 是年自 洪州 首荐,自今上初即位,无建试也。”参阅 宋 王闢 之《渑水燕谈录》卷十、宋 洪迈《夷坚乙志·张山人诗》。
    • 2.
      报罢释义:⒈古谓批复所言之事作罢,即言事不准。⒉科举时代考试落第,亦称报罢。
    • 3.
      无口匏释义:没口葫芦。宋 贤相 李沆 素寡言,时称之“无口匏”。宋 文莹《续湘山野录》:“李相 简穆公 沆,尝被同年 马亮 责之曰:‘外议以兄为无口匏。’公笑曰:‘吾居政府,然无长才,但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聊以此补国尔。’”《宋史·李沆传》:“沆 为相,接宾客,常寡言。马亮 与 沆 同年生,又与其弟 维 善,语 维 曰:‘外议以大兄为无口匏。’维 乘间达 亮 语,沆 曰:‘吾非不知也。’”
    • 4.
      春风报罢释义:报罢:考试不中。指考试落第。
    • 5.
      贤书释义:语本《周礼·地官·乡大夫》:“乡老及乡大夫羣吏献贤能之书于王。”贤能之书,谓举荐贤能的名录,后因以“贤书”指考试中式的名榜。宋 洪适《回傅解元状》:“造牓外臺,占贤书而独步。”明 沉德符《敝帚轩剩语·汪徐相仇》:“汪 归应试,即以是年登贤书。”清 赵翼《外孙金皋京闱发解喜赋》:“喜听星邮报,贤书捷鹿鸣。”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弱冠幸登贤书,南宫屡次报罢,幸而获售,已近中年。”
    • 6.
      青盼释义:亦作“青盻”。 犹青眼。谓重视。唐 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音问难屡通,何由覿青盼。”《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更喜得遇故知 胡八判官,引至 元丞相 门下,颇蒙青盻扶持,一官 幽 蓟。”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余试鸿词报罢,蒙 归安 吴小眉 少司马,最为青盻。”《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如今既承大人青盼,多也不过三五年,晚生定要把这位公子送入 清祕堂 中,成就他一番事业。”参见“青眼”。

报罢(baoba)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报罢是什么意思 报罢读音 怎么读 报罢,拼音是bào bà,报罢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报罢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