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板 [shǒu bǎn]
1. 〈方〉:手掌。
英[ palm; ]
2. (手板儿)体罚用的打手心的板子。
英[ birch; ]
4. 见“手版”
手板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手版”。即笏。古时大臣朝见时,用以指画或记事的狭长板子。
引《晋书·谢安传》:“既见 温,坦之 流汗沾衣,倒执手板。”
《宋书·礼志五》:“笏者,有事则书之……手板,则古笏矣。”
唐 韩愈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弹劾还耕桑。”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却拜极言疏,手板指朝贵。”
⒉ 亦作“手版”。手本的别名。参见“手本”。
引清 恽敬 《与李汀州书》:“八月初一日得手书,掷还手版,命此后并此去之,敬当如命。”
《老残游记》第十八回:“子谨 递上手版,赶到面前请了个安。”
⒊ 手掌。
引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四:“他的挑战引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拍手, 盛佳秀 的手板拍红了。”
⒋ 即戒尺。打手心的板子。旧时塾师体罚学生的工具。
国语词典
手板 [shǒu bǎn]
⒈ 笏。古时大臣朝见天子时,用以记事备忘的狭长板子。北周·庾信〈杨柳歌〉:「连钱障泥渡水骑,白玉手板落盘螭。」也作「手版」。
引《喻世明言·卷一二·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以妓为家,将一个手板上写道:『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⒉ 手本的别名。参见「手本」条。
⒊ 手掌。
手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门百笏释义:笏: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记事。一家里有许多手拿笏板的大臣。形容旧时豪门贵族的兴盛状况。
- 2.
万笏释义: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万笏”比喻丛立的群山。
- 3.
丈室释义:⒈佛教语。相传 毗耶离(在 中印度)维摩诘 大士以称病为由,与前来问疾的 文殊 等讨论佛法,妙理贯珠。其卧疾之室虽一丈见方而能容纳无数听众。唐 显庆 年间,王玄策 奉勅出使 印度,过 维摩诘 故宅,乃以手板纵横量之,仅得十笏,因号方丈、丈室。见《维摩诘经》、《释氏要览·住处·方丈》。清 唐孙华《次韵黄忍庵病中杂咏》之三:“归田 元亮 贫仍乐,丈室 维摩 病不妨。”⒉以“丈室”称寺主的房间。唐 惠能《坛经·机缘品》:“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周朴》:“朴,唐 末
- 4.
倒持手板释义:古代官员持手板以朝。倒持手板,指惊惶失态。同“倒执手版”。
- 5.
傞俄释义:低昂倾侧貌。多形容醉态或舞姿。宋 周紫芝《鹧鸪天·重九登醉山堂》词:“年少登高意气多,黄花压帽醉傞俄。”明 无名氏《运甓记·手板击凤》:“鸚鵡杯倾的是鹅黄鸭緑,玉壶酒滴珍珠,几般杂剧戏傞俄,一派笙歌声嘹喨。”
- 6.
尺板释义:古代官吏上朝或见上官时记事用的手板。参见“尺板斗食”。
- 7.
手版释义:⒈笏。⒉手本⒊。‖也作手板。
- 8.
执笏释义:⒈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⒉称臣。
- 9.
持板释义:⒈谓古时官吏上朝时执持手板。唐 杜牧《自遣》诗:“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⒉谓歌女执持檀板。宋 周紫芝《西江月》词:“玉纤持板隔香罗,不放行云飞过。”
- 10.
木笏释义:木制手板。
- 11.
朱衣象笏释义:朱衣:指主考官;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拿的手板,用作记事。 身着红袍,手执牙笏。形容仪态端庄肃敬。
- 12.
板笏释义:即笏,手板。
- 13.
河督释义:河道总督的省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河督先坐到轿子里,然后把那描金朱漆盘,放在轿里扶手板上。”《清史稿·河渠志一》:“部议以此段工程,向由巡抚督率地方官兼管,河督恐呼应不灵。”
- 14.
牙笏释义:象牙手板。亦指朝笏。原为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用,其后道士在朝真或斋醮时也使用。
- 15.
玉笏释义:玉制手板。《管子·轻重己》:“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笏,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左传·桓公二年》“袞冕黻珽”晋 杜预 注:“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陆德明 释文引 徐广 云:“持簿,手板也。”《南史·崔祖思传》:“琼簪玉笏,碎以为尘;珍裘绣服,焚之如草。”《金史·舆服志中》:“自 西魏 以来,所制玉笏皆尺有二寸。”
- 16.
相板释义:旧谓观察官员手板以卜休咎。
- 17.
秉笏披袍释义:秉: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披袍:身穿朝服。比喻作官。
- 18.
端简释义:⒈端庄持重。⒉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
- 19.
竹笏释义:古代大臣入朝时所执的竹制手板。
- 20.
笏板释义: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