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gāo yáng]
1. 指高而向阳之地。
2. 颛顼有天下,号高阳。
3. “高阳酒徒”的略语。
5. 池名。晋山简置酒游赏的园池。
高阳 引证解释
⒈ 指高而向阳之地。
引《孙子·地形》:“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张预 注:“居高面阳。”
《后汉书·冯衍传上》:“凿巖石而为室兮,託高阳以养仙。”
⒉ 颛顼 有天下,号 高阳。
引《楚辞·离骚》:“帝 高阳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王逸 注:“高阳,顓頊 有天下之号也。”
《史记·五帝本纪》:“帝 顓頊 高阳 者, 黄帝 之孙而 昌意 之子也。”
汉 刘向 《九叹·逢纷》:“云余肇祖于 高阳 兮,惟 楚怀 之嬋连。”
⒊ “高阳酒徒”的略语。
引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何以遇 高阳 ?多营瓮头醁。”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古人嗜酒,以斗为节。十斗一石,量之极也。故善饮若 淳于髠、卢植、蔡邕、张华、周顗 之辈,未有逾一石者。独 汉 于定国 饮至数石不乱,此是古今第一 高阳 矣。”
⒋ 池名。 晋 山简 置酒游赏的园池。参见“高阳池”。
引唐 李白 《襄阳曲》之二:“山公 醉酒时,酩酊 高阳 下。”
唐 李百药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诗:“山公 不可遇,谁与访 高阳。”
国语词典
高阳 [gāo yáng]
⒈ 上古帝王颛顼。参见「颛顼」条。
高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下释义:⒈东行。我国地势西北方高,东南方低,故习惯称东行为东下,与西上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常山王 背 项王,奉 项婴 头而窜,逃归於 汉王。汉王 借兵而东下,杀 成安君 泜水 之南。”《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 自 江陵 将顺 江 东下。”清 吴伟业《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诗序:“久之,有闻其復东下者,主於 海虞 一故人。”⒉谓向东攻克。唐 李白《梁甫吟》:“君不见 高阳 酒徒起草中,长揖 山 东隆準公……东下 齐 城七十二,指挥 楚 汉 如旋蓬。”
- 2.
习家池释义:古迹名。一名 高阳池。在 湖北 襄阳 岘山 南。
- 3.
五原释义:⒈关塞名。即 汉 五原 郡之 榆柳塞。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 五原县。《汉书·匈奴传下》:“呼韩邪单于 款 五原塞,愿朝三年正月。”唐 贾至《出塞曲》:“传道 五原 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 秦。”⒉地名合称。在今 陕西省。唐 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仇兆鳌 注引《长安志》:“长安、万年 二县之外,有 毕原、白鹿原、少陵原、高阳原、细柳原,谓之五原。”⒊地名合称。在今 宁夏 境内。唐 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陈熙晋 注:“五原谓 龙游原、乞
- 4.
五家释义:⒈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周 代以五家为一比,春秋 时 齐国 管仲 以五家为一轨。《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⒉指 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 五帝。《史记·天官书论》:“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张守节 正义:“五家,黄帝、高阳、高辛、唐 虞、尧 舜 也。”⒊指 黄帝、颛顼、夏、殷、周 五代的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异,维 太初 之元论。”张守节 正义:“五家谓 黄
- 5.
仲容释义:⒈古代相传 高阳氏 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檮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篤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愷。”南朝 梁 刘峻《辩命论》:“是使 浑敦、檮杌,踵武於 云臺 之上;仲容、庭坚,耕耘於巖石之下。”参见“八愷”。⒉晋 阮咸 的字。“竹林七贤”之一。南朝 宋 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仲容 青云器,实禀生民秀。”唐 杜甫《示侄佐》诗:“嗣宗 诸子姪,早觉 仲容 贤。”仇兆鳌 注引《晋书》:“阮咸,字 仲容,籍 之姪。”明 何景明《
- 6.
假版释义:⒈亦作“假板”。 谓未经朝廷宣布的权宜任命;或指对低级官吏不须通过朝廷的任命。受任命者称假版官。《宋书·文帝纪》:“二十七年春正月辛未,制 交、寧 二州假板郡县,俸禄听依臺除。”宋 黄庭坚《卧陶轩》诗:“假版未通班,晓严梦逢逢。”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选人之制始於 唐,自中叶以来,藩镇自辟召,谓之版授,时号假版官,言未授王命假摄之耳。”⒉指权宜任命的证书。《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年》:“﹝ 慕容农 ﹞敕备假版,以 邃 ﹝ 睦邃 ﹞为 高阳 太守,参佐家在 赵 北者,悉假署遣归。”胡三省 注:“假
- 7.
元凯释义:⒈亦作“元愷”。“八元八凯”的省称。传说 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此十六人之后裔,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舜 举之于 尧,皆以政教称美。见《左传·文公十八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济济伟彦,元凯之伦也。”南朝 宋 刘孝标《辩命论》:“重华 立而元凯升,辛受 生而 飞廉 进。”宋 王安石《推命对》:“尧 舜 之世,元凯用而四凶殛,是天人之道合也。”清 侯方域《朋党论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愷必与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⒉泛指贤臣、才士。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同
- 8.
八恺释义:亦作“八凯”。 相传古代 高阳氏 的八个才子。《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檮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篤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愷’。”孔颖达 疏:“愷,和也,言其和於物也。”《汉书·古今人表》庭坚 作 咎繇。《旧唐书·韦凑传》:“八凯、五臣,良佐也。”
- 9.
八才释义:指 高阳氏、高辛氏 之八才子。
- 10.
冥职释义:古代水官。南朝 陈 徐陵《丹阳上庸路碑》:“上哉 少昊,初命水官;逖矣 高阳,爰重 冥 职。”吴兆宜 注:“《帝王世纪》:‘顓頊 高阳氏 以水事纪官。’《祭法》:‘冥 勤其官而水死。’”按,古有五行之官,水正曰 玄冥。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11.
准拟释义:⒈遵循;模仿。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其有才思者之为之也,犹善於依因机会,準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準拟。”宋 岳珂《桯史·八阵图诗》:“斑斑犹在 杲卿 髮,离离未落 张巡 齿,爱惜微躯欲安用,有臣如此难準拟。”⒉希望;料想。唐 白居易《种柳三咏》:“从君种杨柳,夹水意如何?準拟三年后,青丝拂緑波。”唐 刘得仁《悲老宫人》诗:“白髮宫娃不解悲,满头犹自插花枝;曾缘玉貌君王宠,準拟人看似旧时。”宋 王沂孙《高阳台》词:
- 12.
功薄蝉翼释义:功劳像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辞。汉蔡邕《让高阳乡侯章》:“臣事轻葭莩,功薄蝉翼。”
- 13.
十六才子释义:古史相传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合称“十六才子”。见《左传·文公十八年》。后用为称颂皇帝的辅佐大臣之典。南朝 陈 徐陵《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虽十六才子,明允篤诚;八百诸侯,专心同德……未足云也。”参见“十六相”、“十六族”。
- 14.
十六族释义:指古代传说的 高阳氏 的后代八恺和 高辛氏 的后代八元,为 舜 向 尧 推荐的十六个贤臣。因其各有大功,皆赐氏族,故称。也称十六相。《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檮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篤、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愷。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於 尧,尧 不能举。舜 臣 尧,举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 15.
卧镇释义:犹卧治,卧护。《东观汉记·景丹传》:“弘农 逼近京师,知将军病,但得将军威重,卧以镇之,足矣。”《三国志·魏志·杜畿传》:“顾念 河东 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旧唐书·裴度传》:“文宗 遣吏部郎中 卢弘 往 东都 宣旨曰:‘卿虽多病,年未甚老,为朕卧镇北门可也。’”宋 苏轼《答漕使启》:“才无取於折衝,愧已深於卧镇。”清 钱谦益《奉谒少师高阳公于里第感旧述怀即席赋诗》之六:“一綫白沟如带水,烦公卧镇 草桥关。”
- 16.
叔达释义:⒈古代相传高阳氏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 参见“仲容”。⒉复姓。
- 17.
台斗释义:比喻宰辅重臣。 台,三台星;斗,北斗。唐 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及乎 贞观 初,尚书践台斗。”明 李东阳《同年祭傅文穆公文》:“地极台斗,望隆冠绅。”清 陈维崧《庄椿岁·寿高阳李相国》词:“緑髩调羹,黑头补衮,人间台斗。”
- 18.
圣德释义:亦作“圣惪”。 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史记·五帝本纪》:“昌意 娶 蜀山氏 女,曰 昌僕,生 高阳,高阳 有圣惪焉。”《后汉书·李固传》:“四海欣然,归服圣德。”唐 杜甫《哀王孙》诗:“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明 宋濂《送刘永泰还江西序》:“圣德神功,巍巍煌煌,固非前代帝王所可及。”《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那 周公 姓 姬 名 旦,是 周文王 少子,有圣德,辅其兄 武王 伐 商,定了 周 家八百年天下。”《清史稿·礼志八》:“惟 世祖皇帝 神功圣德,纂述成
- 19.
城寺释义:官舍。《后汉书·顺帝纪》:“自去年九月以来,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杀害民庶。”《隶释·汉高阳令杨著碑》:“頎甫班爵,方授银苻(符),闻母氏疾病,孝烝内发,醳荣投黻,步出城寺。”
- 20.
大临释义:⒈聚哭告哀。《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晋书·张骏传》:“﹝ 太寧 元年﹞寻承 元帝 崩问,骏 大临三日。”《隋书·周罗睺传》:“陈主 被擒,上 江 犹不下,晋 王 广 遣 陈主 手书命之,罗睺 与诸将大临三日,放兵士散,然后迺降。”⒉古代 高阳氏 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见《左传·文公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