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长 [shù zhǎng]
1. 妾所生之长子。
2. 官爵名。春秋时秦国设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卿。商鞅变法,制定二十级爵,从第十级到第十八级,属于庶长一等。汉袭秦制,也置庶长。
4. 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庶长 引证解释
⒈ 妾所生之长子。
引汉 班固 《白虎通·姓名》:“适长称伯, 伯禽 是也;庶长称孟, 鲁 大夫 孟氏 是也。”
《左传·隐公元年》“惠公 元妃 孟子” 唐 孔颖达 疏:“《礼纬》云:‘庶长称孟。’然则适妻之子长者称伯,妾子长於妻子则称为孟,所以别适庶也。”
⒉ 官爵名。 春秋 时 秦 国设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卿。 商鞅 变法,制定二十级爵,从第十级到第十八级,属于庶长一等。 汉 袭 秦 制,也置庶长。参阅《后汉书·百官志》“关内侯” 刘昭 注引 汉 刘劭 《爵制》。
引《左传·襄公十一年》:“秦 庶长 鲍 、庶长 武 帅师伐 晋 以救 郑。”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七,駟车庶长;十八,大庶长。”
颜师古 注:“庶长,言为众列之长也。”
⒊ 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庶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募民释义:征募民众。 《史记·平準书》:“於是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汉书·武帝纪》:“﹝ 元朔 二年﹞夏,募民徙 朔方 十万口。”
- 2.
庶长子释义:古代一种名分,一般低于正室的嫔妃(有时称作姨娘、小妾)所生之子称为庶子,其中年龄最大的称之为庶长子。为了避免兄弟相残国家承接有序,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继承原则:只有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封邑、官职、财产等。即使庶长子的年纪比嫡长子大,势力比嫡长子大,甚至贤于嫡长子,都不容许打破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惯例。
- 3.
庶长释义:⒈妾所生之长子。 汉 班固《白虎通·姓名》:“适长称伯,伯禽 是也;庶长称孟,鲁 大夫 孟氏 是也。”《左传·隐公元年》“惠公 元妃 孟子”唐 孔颖达 疏:“《礼纬》云:‘庶长称孟。’然则适妻之子长者称伯,妾子长於妻子则称为孟,所以别适庶也。”⒉官爵名。春秋 时 秦 国设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卿。商鞅 变法,制定二十级爵,从第十级到第十八级,属于庶长一等。汉 袭 秦 制,也置庶长。《左传·襄公十一年》:“秦 庶长 鲍、庶长 武 帅师伐 晋 以救 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十,左庶长;十一,
- 4.
良死释义:犹善终。《史记·秦本纪》:“庶长 壮 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 惠文后 皆不得良死。”《资治通鉴·周赧王十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死於正命曰良死。”
- 5.
袭荫释义:亦作“袭廕”。封建时代,子孙承继先祖的官位爵号。《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有个姓 刘 的,是个荫袭公子,到京师袭荫求官,数年不得。”《明律·吏律·官员袭荫》:“凡文武官员应袭廕职事,并令嫡长子孙袭廕;如嫡长子孙有故,嫡次子孙袭廕;若无嫡次子孙,方许庶长子孙袭廕。”清 袁枚《随园随笔·继嗣非古而礼有可通》:“大 清 律有‘官员袭荫’一条,云:有嫡立嫡,无嫡立庶,无庶以同族之偏次相当者继之。”
- 6.
连山释义:⒈古《易》名。《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贾公彦 疏:“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於山,故名《易》为《连山》。”唐 韩愈《毛颖传》:“﹝ 蒙恬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罗惇曧《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连山》、《归藏》,简编并没。”⒉连绵的山岭。南朝 梁 吴均《至湘洲望南岳诗》:“重波沦且直,连山纠復纷。”唐 王维《终南山》诗:“太乙 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宋 苏辙《同王适赋雪》:“重楼复閤烂生光
- 7.
适长释义:指嫡出的长子。汉 班固《白虎通·姓名》:“适长称伯,伯禽 是也;庶长称孟,以 鲁 大夫 孟氏。”《汉书·史丹传》:“皇太子以适长立,积十餘年,名号繫於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颜师古 注:“适读曰嫡。”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宗法虽萌芽 夏 商 间,逮 周 始定,以适长承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