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戎蛮 戎蛮的意思
róngmán

戎蛮

简体戎蛮
繁体戎蠻
拼音róng mán
注音ㄖㄨㄥˊ ㄇ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róng,(1) 古代兵器的总称。(2) 军队,军事。【组词】:兵戎。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戎装。戎马。(3) 古代称兵车。【组词】:御戎。(4) 大。【组词】:戎功。(5) 称(方言,音如“农”)。【例句】:“戎有良翰”。(6) 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组词】:西戎。戎狄。(7) 姓。

mán,(1)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组词】:野蛮。蛮横(hèng )。蛮不讲理。(2) 愣,强悍。【组词】:一味蛮干。(3)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组词】:蛮荒。(4) 方言,相当于“很”。【组词】:蛮好。

基本含义

指战争和野蛮行为。

戎蛮的意思

戎蛮 [róng mán]

1. 亦作“戎曼”。即蛮氏。古族名。西戎的一支。春秋时分布于今河南颍河上游一带。后为楚所灭。

3. 泛指四夷。

戎蛮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戎曼”。即 蛮氏。古族名。 西戎 的一支。 春秋 时分布于今 河南 颍河 上游一带。后为 楚 所灭。

《左传·昭公十六年》:“楚 子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 嘉 杀之,遂取 蛮氏。”
《公羊传·哀公四年》:“晋 人执 戎曼子 赤 归于 楚。赤 者何? 戎曼子 之名也。”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河南 汝州 西南有 蛮城,即 戎蛮子国。哀 四年, 楚 围 蛮氏,尽俘以归。”

⒉ 泛指四夷。参见“四夷”。

晋 张华 《命将出征歌》:“重华 临帝道,戎蛮或不宾。”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答彭孝廉书》:“吴、楚、秦、越,昔之称戎蛮者,今皆为中原腹地。”


戎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于越释义:⒈古族名。分布在今 浙江省 境内。《大戴礼记·劝学》:“于越 戎貉 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汉书·货殖传》:“辟犹 戎 翟 之与 于越 不相入矣。”颜师古 注:“孟康 曰:‘于越,南方 越 名也。’于,发语声也。戎蛮之语则然。于越 犹 句吴 耳。”祝廉先《文选六臣注订譌》:“于越 为百越之一种,在今 浙江。如 江西 为 扬越,福建 为 闽越,广东 为 南越,安南 为 骆越 之类。”⒉指其所居之地。唐 独孤及《题思禅寺上方》诗:“眇眇 于越 路,茫茫香草青。”一说即 吴 越。《淮南子·原
    • 2.
      戎曼释义:见“戎蛮”。
    • 3.
      戎蛮释义:⒈亦作“戎曼”。即 蛮氏。古族名。西戎 的一支。春秋 时分布于今 河南 颍河 上游一带。后为 楚 所灭。《左传·昭公十六年》:“楚 子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 嘉 杀之,遂取 蛮氏。”《公羊传·哀公四年》:“晋 人执 戎曼子 赤 归于 楚。赤 者何?戎曼子 之名也。”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河南 汝州 西南有 蛮城,即 戎蛮子国。哀 四年,楚 围 蛮氏,尽俘以归。”⒉泛指四夷。晋 张华《命将出征歌》:“重华 临帝道,戎蛮或不宾。”清 薛福成《代李
    • 4.
      无质释义:⒈没有诚信。《左传·襄公九年》:“要盟无质,神弗临也。”孔颖达 疏:“质,诚也。”《左传·昭公十六年》:“楚子 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嘉 杀之,遂取 蛮氏。”杜预 注:“质,信也。”⒉没有实体。南朝 梁 沉约《难范缜<神灭论>》:“形既无知,神本无质。”唐 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
    • 5.
      衆疾释义:种种毛病。《列子·仲尼》:“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视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疾,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

戎蛮(rongm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戎蛮是什么意思 戎蛮读音 怎么读 戎蛮,拼音是róng mán,戎蛮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戎蛮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