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众 [jǐng zhòng]
1. 警醒众人。
警众 引证解释
⒈ 警醒众人。
引《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
郑玄 注:“警,犹起也。”
孔颖达 疏:“警动众人,令早起也。”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宛 郊嗣籙, 譙 乡警众; 蜀 跨 梁 岷,吴 吞 楚 梦。”
国语词典
警众 [jǐng zhòng]
⒈ 使众人警觉。
引《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
警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六街鼓释义:唐 京城设置的报时警众的鼓。
- 2.
备戒释义:⒈儆诫。《礼记·乐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郑玄 注:“备戒,击鼓警众。”《孔子家语·辩乐》作“备诫”。⒉戒备;警戒防备。清 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备戒不虞,绸繆未雨。”
- 3.
徇铎释义:振铎以警众。
- 4.
戒鼓释义:击鼓。《周礼·夏官·太仆》:“大丧,始崩,戒鼓,传达于四方。窆亦如之。”郑玄 注:“戒鼓,击鼓以警众也。”《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既戒鼓而骇众,用牲可以已矣。”俞樾《群经平议·穀梁传》:“戒即击鼓之名,字亦作駴。”
- 5.
持更释义:值更守夜。《晋书·刘弘传》:“弘 尝夜起,闻城上持更者叹声甚苦,遂呼省之。”《新唐书·百官志四上》:“捉铺持更者,晨夜有行人必问,不应则弹弓而嚮之,復不应则旁射,又不应则射之。昼以排门人远望,暮夜以持更人远听。”《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贼夜使妇人持更。”胡三省 注:“夜有五更,使人各直一更,击鼓以警众,谓之持更。”
- 6.
振铎释义:⒈摇铃。 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振铎以警众。铎,有舌的大铃。⒉谓从事教职。
- 7.
木铎释义:⒈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 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鐸。”郑玄 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鐸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鐸,武事奋金鐸。”《周礼·地官·乡师》:“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鐸徇以市朝。”宋 苏轼《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帝阁》之一:“蔼蔼龙旂色,琅琅木鐸音。”清 邹容《革命军》第四章:“自古司 东亚 文化之木鐸者,实惟我皇汉民族焉。”⒉以喻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鐸。”
- 8.
衆心释义:众人之心;民心。 《韩非子·八经》:“深一以警众心,泄异以易其虑。”陈奇猷 集释:“人君深知一事之详情则可警众人之心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氏 得 齐 众心。”《北史·序传》:“孝文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宋襄公 虽行仁义,失众而亡,田常 虽不义,得众而强。是以君子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稽古史册,兴亡虽非一辙,而得众心者未有不兴,失众心者未有不亡。”
- 9.
设铎释义:谓宣布教令。铎,古乐器。形如大铃。宣布教令时,用以警众者。
- 10.
鸣锣释义:敲打铜锣。常用以警众、聚众。
- 11.
鸣鸢释义:⒈在旌旗上画张口状的鸱,遇风揭举,用以警众。⒉鹞鹰。
- 12.
鸣鼓吹角释义:擂战鼓吹号角。 古代军中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
- 13.
鼓徵释义:谓击鼓召众。《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郑玄 注:“大昕,早昧爽,击鼓以召众也。警,犹起也。《周礼》‘凡用乐’,大胥‘以鼓徵学士’。”
- 14.
鼓戒释义:击鼓警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