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丁夫释义:⒈见“丁夫”。⒉壮健的男子。汉 王符《潜夫论·浮侈》:“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南朝 宋 何承天《安边论》:“丁夫匹妇,春夏佃牧。”⒊唐 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方寒冰冻,一无资粮,国家更无优恤;但切勒赴艰,比闻丁夫,皆甚愁嘆。”明 李梦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诗:“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 长城 前。”《清史稿·食货志二》:“九年,河 决 封丘,起 大
- 2.
丁强释义:⒈健壮。彊,同“ 强 ”。 汉 王充 《论衡·无形》:“白髮復黑,齿落復生,身气丁彊,超乘不衰,乃可贵也。”⒉指健壮的人。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譬犹家人遇寇贼者,必使老小羸软居其中央,丁彊武猛卫其外。”《三国志·魏志·梁习传》:“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彊以为义从。”
- 3.
三府释义:⒈汉 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汉 王符《潜夫论·班禄》:“三府制法,未闻赦彼有罪,狱货惟宝者也。”《后汉书·承宫传》:“三府更辟,皆不应。”李贤 注:“三府,谓太尉、司徒、司空府。”唐 韩翃《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诗:“一丘无自逸,三府会招贤。”清 顾炎武《郡县论九》:“有学术才能而思自见于世者,其县令得而举之,三府得而辟之,其亦可以无失士矣。”⒉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这通判是个三府,所以他一个六品官,
- 4.
世叔释义:⒈对父辈朋友中年龄小于己父者的称呼。《儒林外史》第四回:“老世叔,这话断断使不得的了。”徐迟《财神和观音》:“他的好世叔又介绍他,到这个老牌子的大银行里去做事。”⒉明 清 翰林称太老师的儿子为世叔。太老师,科举时座师的老师。见 明 张位《词林典故》。⒊世父和叔夫的合称。汉 王符《潜夫论·断讼》:“遭值不仁世叔,无义兄弟,或利其娉币,或贪其财贿,或私其儿子,则彊中欺嫁。”汪继培 笺:“《尔雅·释亲》云: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 5.
丰殖释义:⒈丰茂;蕃衍。《国语·周语下》:“陂障九泽,丰殖九藪。”汉 王符《潜夫论·爱日》:“穀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辽史·耶律挞烈传》:“部人化之,户口丰殖。”明 李时勉《北京赋》:“奇花珍果,嘉树甘木,禽兽鱼鳖,丰殖繁育。”⒉谓积聚财富。《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勤耕积粟,以丰殖 关中。”宋 袁燮《叔父承议郎通判常德府行状》:“公曰:‘昔人谓仕宦贫,好消息也。吾敢丰殖以自取戾?’迄无所增。”梁启超《敬告政府诸公》:“而公等所谓自丰殖以长子孙者,于彼时亦何有焉?”⒊犹富足。元 姚燧《朋簪堂记》:“﹝
- 6.
二教释义:两种宗教。 指佛教、道教。《南齐书·顾欢传》:“夫辨是与非,宜据圣典。寻二教之源,故两标经句。” 唐 李涉 《酬举生许遇山居》诗:“不似本宗疏二教,许过云壑访潜夫。” 明 李昌祺 《剪灯馀话·何思明游酆都录》:“二教之大,鬼神之著,甚至矣乎!曩吾僻见,过毁 老 释 ,今致削官减禄。”
- 7.
亡征释义:国家将亡的征兆。 《韩非子·亡徵》:“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汉 王符《潜夫论·思贤》:“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徵败迹,若重规袭矩,稽节合符。”晋 葛洪《抱朴子·吴失》:“危机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
- 8.
亡徵释义:国家将亡的征兆。 《韩非子·亡徵》:“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汉 王符《潜夫论·思贤》:“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徵败迹,若重规袭矩,稽节合符。”晋 葛洪《抱朴子·吴失》:“危机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
- 9.
介之推释义:亦称“介子推”。春秋 晋 人。从 晋 公子 重耳(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文公 还国为君,赏从亡者,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 绵山 而终。《庄子·盗跖》:“介子推 至忠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 赏从亡者,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明 胡侍《真珠船》卷七:“古人名字,人少知者…… 介之推 姓 王,名 光。”明 张萱《疑耀》卷二:“介之推、烛之武,介 与 烛 皆地名,非姓也。二人贤者,为国人所取信,故特标其地以异於众耳。”亦省称“介推”。汉 王符《潜夫论·遏利》:“白驹、介推
- 10.
会任释义:指专事买通官府,保释罪犯,居间谋利的人。 会,通“侩”。汉 王符《潜夫论·述赦》:“洛阳 至有主谐合杀人者,谓之会任之家。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吏与通姦,利入深重,幡党盘互,请至贵戚宠臣,説听於上,謁行於下,是故虽严令尹,终不能破坏断絶。”汪继培 笺:“会任,《浮侈》篇作‘合任’。按《史记·货殖传》:‘子贷金钱千贯,节駔会。’《汉书》作侩。颜师古 注:‘侩者,合会二家交易者也。’《一切经音义》六引《声类》云:‘侩,合市人也。会与侩同。’”
- 11.
傜役释义:亦作“傜伇”。 古代官方规定的平民(主要是农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历代以来,名目繁多,办法苛严。汉 王符《潜夫论·实边》:“此均苦乐、平傜伇、充边境、安中国之要术也。”《南史·循吏传序》:“继以昏乱,政以羣孽,赋调云起,傜役无度。”《新唐书·来济传》:“省傜役,驭下之宜也。”《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二年》:“是时,天下安平,人无傜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 12.
光烈释义:大业,伟绩。《书·洛诰》:“王命予来,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 武王,弘朕恭。”孔 传:“於汝大业之父 武王,大使我恭奉其道。”汉 王符《潜夫论·赞学》:“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於学矣。”《明史·余煌传》:“请謚,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郭沫若《十年建国增徽识》诗:“最高光烈归於党,领导群伦有纪纲。”
- 13.
典兵释义:统领军队;掌管军事。汉 王符《潜夫论·劝将》:“军起以来,暴师五年,典兵之吏,将以千数。”《旧唐书·李晟传》:“会 滉 卒,张延赏 秉政,与 晟 有隙,屡於上前间 晟,言不可久令典兵。”
- 14.
典式释义:⒈典范,法式。汉 王符 《潜夫论·三式》:“ 孝文皇帝 始封外祖,因为典式,行之至今。”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宣宗皇帝 英明俭德,器识高远,比在藩邸,常为诸王典式。” 明 李东阳 《三锡堂记》:“顾非文学之中选,才行之应格,阶资之合典式,则不得与。”⒉典礼,仪式。《后汉书·应劭传》:“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 劭 所立。”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若问以坟索之微言……军国社稷之典式,古今因革之异同,则怳悸自失。”
- 15.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释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 《荀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16.
劓刖释义:⒈割鼻断足。《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四年》:“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宋史·吕公著传》:“有欲復肉刑者,议取死囚试劓刖。”⒉危殆不安貌。汉 王符《潜夫论·梦列》:“倾倚徵邪,劓刖不安。”
- 17.
功实释义:⒈实际的功效。《史记·六国年表》:“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宋 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是以慎号令、明赏罚、责功实,此三者,帝王之奇术也。”章炳麟《学变》:“王符 之为《潜夫论》也,仲长统 之造《昌言》也,崔寔 之述《政论》也,皆辨章功实,而深嫉浮淫靡靡,比于《五蠹》。”⒉指切实有功的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 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宋 司马光《廉颇论》:“赵王 不能远观,嘉其一命之不辱,赏其要劫之小策,一旦位诸
- 18.
功庸释义:⒈功劳;业绩。《国语·晋语七》:“臣闻之,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韦昭 注:“国功曰功,民功曰庸。”汉 王符《潜夫论·遏利》:“是故无功庸於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唐 元稹《王炅兼侍御史制》:“尔等初丧元戎,能以众整,送迎新旧之际,不无夙夜之劳。言念功庸,宜升秩序。”⒉工程的耗费。《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四年》:“牧守、令长,擅立寺者,计其功庸,以枉法论。”胡三省 注:“庸,用也,劳也,顾也。”
- 19.
卖平释义:亦作“卖评”。谓收受贿赂而妄加评定。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官吏﹞行姦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汉 王符《潜夫论·巫列》:“鬼之有此,犹人之有姦言卖平以干求者也。”汪继培 笺:“卖平,以市道为喻……即所谓‘高下在口吻’也。”晋 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一》:“故 武威 太守 黄儁 被徵失期,鵠 欲奏诛 儁,勋 为言得免。儁 以黄金二千斤与 勋,勋 谓 儁 曰:‘吾以子罪在人议,故为子言,吾岂卖评哉?’终辞不受。”
- 20.
厌覆释义:车翻人压。 犹覆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汉 王符《潜夫论·贤难》:“齐侯 之以夺国,鲁公 之以放逐,皆败绩厌覆於不暇,而用及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