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会要释义:记载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制度的书籍,多用于书名,如《唐会要》。
- 2.
公民投票释义:亦称“全民投票”。亦称“全民公决”。通过公民直接投票来批准法律,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政治制度、国家领土的变更或国家独立等大事。
- 3.
君主政体释义:以君主任国家元首的政治制度。
- 4.
君主制释义:君主(国王、皇帝等)独揽国家政权,不受任何限制的政治制度。
- 5.
寡头政治释义:由少数统治者操纵一切的政治制度,如古代罗马的贵族政权。
- 6.
封建释义:⒈一种政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国。 我国周代开始有这种制度,其后有些朝代也曾仿行。欧洲中世纪君主把土地分给亲信的人,形式跟我国古代封建相似,我国也把它叫做封建。⒉指封建主义社会形态:反封建。封建剥削。⒊带有封建社会的色彩:头脑封建。
- 7.
幕府制度释义:日本封建时代的一种军事集权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统治大权归封建武士首领“将军”,天皇形同虚设。因将军居处称为“幕府”,所以称“幕府制度”。从1192年开始,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前结束。
- 8.
徒兵释义:⒈步兵。《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 郑 徒兵,取其禾而还。”《史记·晋世家》:“献 楚 俘於 周,駟介百乘,徒兵千。”宋 苏轼《策别》之十三:“今 江 淮 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封建政治制度在慢慢建立起来。军制最为明显。甲士和车战降到次要地位,徒兵和野战上升到主要地位。”⒉步卒所执的兵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杨伯峻 注:“此两兵字皆指兵器,车上之战士与车下之徒卒所执兵器不同,故云车兵徒
- 9.
意识形态释义:指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直接、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历史继承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 10.
政制释义:政治制度。
- 11.
政体释义:也叫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 12.
政教合一释义:政权与教权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古代一些奴隶制国家的君主同时亦是该国国教教主,欧洲 中世纪的教皇国由教皇直接掌握政权,这些国家实行的即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我国 西藏,从十七世纪中叶到解放前也曾存在受中央政权册封的喇嘛教格鲁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权。
- 13.
政治学释义:研究国家学说、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史的科学。一般包括国家起源、国家的发展和消亡、国家制度、国家职能、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等内容。
- 14.
政治文明释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成果,包括一定社会政治制度(国体、政体、法律和行政体系等)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及与该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等。
- 15.
暴动释义:阶级或集团为了破坏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而采取武装行动。
- 16.
极权主义释义:也译作极权政体、全能政体、总体统治、全体主义)或极权国家,是一种政治学上的术语,用来描述一个对社会有着绝对权威并尽一切可能谋求控制公众与私人生活的国家之政治制度。
- 17.
汉礼释义:⒈汉 代礼法。唐 李竦《长至日上公献寿》诗:“汉 礼方传珮,尧 年正捧觴。”⒉汉族礼仪。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谒庙行香》:“如行 汉 礼,唱跪兴四拜;行 满 礼,唱三跪九叩头。”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在这样不同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夏国 建立起所谓‘蕃官’与‘汉 官’两套并行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存在着‘蕃礼’与‘汉 礼’两种不同的文化。”
- 18.
法西斯主义释义:帝国主义国 家垄断资产阶级鼓吹和实行的专制独裁和恐怖统治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对内表现为残酷镇压无产阶 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运动,取消一切民主、自由,实行垄断资产阶级专政;对外准备并发动侵略战争。法西斯一词源出拉丁文,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一捆棍棒,古罗马用来象征暴力和强权。
- 19.
独裁制释义:实行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
- 20.
至道释义:⒈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表记》:“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郑玄 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陈澔 集说引 应氏 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浑而无迹,故得其浑全精粹以为王。”晋 陆机《演连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匱於心。”⒉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⒊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