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语 [ěr yǔ]
1. 凑近耳朵小声说话。
例低头共耳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whisper;]
耳语 引证解释
⒈ 附耳低语。
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行酒次至 临汝侯,临汝侯 方与 程不识 耳语,又不避席。”
《后汉书·袁绍传》:“后 绍 遣使诣 邈,有所计议,因共耳语。”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七:“方食,有小婢附 崔氏 女耳语久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太仓上书事》:“上坐 乾清宫,手招公跪,耳语良久。”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六:“他们互相耳语,前后与卡车上轻轻跳下来的人们耳语。”
国语词典
耳语 [ěr yǔ]
⒈ 在耳边低声说话。
引《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坚传》:「坚时在坐,前耳语谓温曰。」
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耳语曰:『儿性好洁,勿忤。』」
近私语
反高谈
耳语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私语释义:⒈低声说话:窃窃私语。 ⒉私下说的话。
耳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书刀释义: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 古称削,汉 人称书刀。《释名·释兵》:“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繒卅匹,玉具、剑佩、书刀、绣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后 绍 遣使诣 邈,有所计议,与 邈 耳语;馥 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胡三省 注:“时虽已有纸,犹多用刀笔书,故有书刀。”
- 2.
呫呫释义:⒈轻声小语貌。《子华子·神气》:“今世之人,其平居把握,附耳呫呫,相为然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芳云 向妹呫呫耳语,遂掩口而笑。”⒉多言貌;絮语貌。唐 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贪常嗜琐者,犹呫呫然动其喙。”宋 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之二:“变态不可穷,诗者徒呫呫。”明 唐顺之《施推官墓志铭》:“﹝公﹞善谈,对客呫呫不休,意所蓄藏如噎物,必吐之乃已。”清 孙枝蔚《庐山道中作用王介甫望九华山韵》:“归见 汪仲子,称述羞呫呫。”⒊诵读貌。清 戴名世《<困学集>自序》:“余
- 3.
喋嗫释义:耳语;私语。
- 4.
所由官释义:亦省作“所由”。犹言有关官吏。因事必经由其手,故称。南朝 至 唐 宋 常用此语。《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妇人无閫外之事,贺及问讯牋什,所由官报闻而已。”《南史·沉炯传》:“表求归养,詔不许。文帝 嗣位,又表求去。詔答曰:‘当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无废也。’”《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二年》:“丞相不应许所由官呫囁耳语。”胡三省 注:“京尹任烦剧,故 唐 人谓府县官为‘所由官’。项安世《家説》曰:‘今坊市公人谓之所由。’”“所由”一词,《资治通鉴》屡见,所指各异,胡三省 皆随文作注。唐 人笔记、小说
- 5.
打喳喳释义:小声说话;耳语。
- 6.
窃窃私私释义:耳语轻微细碎貌。
- 7.
耳喑释义:耳语。
- 8.
耳言释义:犹耳语。
- 9.
耳语戒释义:耳语传授戒法。
- 10.
辟咡释义:⒈谓交谈时侧着头,不使口气触及对方,以示尊敬。《礼记·曲礼上》:“负劒辟咡詔之,则掩口而对。”郑玄 注:“辟咡詔之,谓倾头与语,口旁曰咡。”《礼记·少仪》:“有问焉,则辟咡而对。”孔颖达 疏:“尊者有事问己,己则辟口而对,不使口气及尊者。”陆德明 释文:“辟,匹亦反。”⒉指耳语。唐 周繇《嘲段成式》诗:“促坐疑辟咡,衔盃强朵颐。”清 赵翼《戏老》诗:“只有诸童孙,贪翁含飴饲;辟咡时一来,得食又掉臂。”⒊谓尊长者恳切教诲。清 钱谦益《杨凤阁寿宴序》:“遭逢世变,投劾归里,累徵不起。更十年所春秋届七十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