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甲释义:⒈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宋 王安石《追伤河中使君修撰陆公》诗之三:“主张寿禄无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参见“三壬”。⒉自 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续通典·选举三》:“明 代取士规制与 元 略同……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为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人,赐进士、同进士出身。”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
- 2.
不给释义:⒈供给不足;匮乏。《左传·宣公十二年》:“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於鲜,敢献於从者。”《孟子·告子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旧唐书·李晟传》:“欲以诸军同神策,则财赋不给,无可奈何。”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癖嗜》:“后家不给,食馒头,又食煨茄,俱成箩以充饥。”⒉犹言不暇,来不及。宋 苏轼《始皇论》:“惴惴然朝不谋夕,忧死之不给。”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徐波》:“松栝数株,撑风蔽日,元冬霜月,萧萧而下,双童缚帚,扫除不给。斋厨爨烟,皆从此出。”
- 3.
丝分缕解释义: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五:“嘗謂讀千載之書而探千載之迹,必須盡見當時事理,如身履其間,絲分縷解,始終備盡,乃可以置議論。”亦作“絲分縷析”。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振鵬 妙於界畫,運筆和墨,絲分縷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員平直,曲盡其體,而神氣飛動,不爲法拘。”
- 4.
亏心事释义:违背良心的事;问心有愧的事。《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你日间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喫惊。”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三·陶松云》:“凡人作亏心事,一事则神缩一寸。”清 李渔《风筝误·拒奸》:“为人不作亏心事,鬼神何足惧哉。”《作家》1959年第10期:“可是一想到自己做了亏心事,只好哼哈地应了一声。”
- 5.
亢厉释义:⒈奋扬。三国 魏 曹丕《报吴王孙权书》:“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晋 郭璞《<山海经>图赞·肥遗蛇》:“肥遗为物,与灾合契。鼓翼 阳山,以表亢厉。桑林 既祷,倏忽潜逝。”⒉严厉。《清史稿·王杲传》:“守备 贾汝翼 初上,为亢厉,抑诸酋长立阶下,诸酋长争非故事,尽阶进一等。”⒊激烈;激扬。《资治通鉴·晋惠帝永熙元年》:“自古以直致祸者,当由矫枉过正,或不忠篤,欲以亢厉为声,故致忿耳。”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丁野鹤诗》:“野鹤 晚游京师,与 王文安 诸公倡和,其诗亢厉。”清 龚自珍《<
- 6.
伤锦释义: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 欲使 尹何 为邑。 子产 曰:‘少,未知可否。’子皮 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 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製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 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后因以“伤锦”谓不熟习政事而出任职官必将贻误公务。宋 王安石《游栖霞庵约平甫至因寄》诗:“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李王二公书画》:“自此絶意荣望,敢意字民,復在畿邑,斐然
- 7.
伦脊释义:道理;条理。语本《诗·小雅·正月》:“维号斯言,有伦有脊。”毛 传:“伦,道;脊,理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引作“维号斯言,有伦有迹。”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文海》:“淳熙 间,詔 临安府 开《文海》,周益公 奏:‘《文海》乃近时 江鈿 编类,殊无伦脊。’”章炳麟《訄书·订文》:“是故国有政者,其伦脊必析,纲纪必秩,官事民志日以孟晋。”
- 8.
倒垂释义:⒈指物体倒悬着垂下。北周 庾信《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月悬唯返照,莲开长倒垂。”唐 柳宗元《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连山倒垂,万象在下,浮空泛景,荡若无外。”⒉指人头朝下脚朝上地被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危急。宋 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朝廷当此之际,解兆民倒垂之急,救国家累卵之危,岂暇必俟三年然后改之哉!”宋 岳飞《谢讲和赦表》:“图暂安而解倒垂,犹之可也;顾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⒊倒挂着下缒。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黄连花》:“其一枝生絶壁间,募人悬絙倒垂取之,重至三两。
- 9.
入贡释义:⒈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周礼·秋官·小行人》:“令诸侯春入贡,秋献功,王亲受之,各以籍礼之。”《汉书·匈奴传上》:“﹝ 武王 ﹞放逐戎夷 涇 洛 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宋 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之一:“臣伏见 高丽 人使,每一次入贡,朝廷及 淮 浙 两路赐予餽送燕劳之费,约十餘万贯,而修饰亭舘,骚动行市,调发人船之费不在焉。”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荷兰刀剑》:“康熙 六年,荷兰国 入贡,其贡物有劒八枚。”⒉谓贡士入京参加会试。贡士,指乡贡考试合格者。唐 齐己《荆州贯休大师旧房》诗:“入贡
- 10.
公座释义:旧指官吏办公的坐席。《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不想大尹忽然一个头晕,险些儿跌下公座。自觉头目森森,坐身不住。”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中堂》:“﹝ 明 洪武 ﹞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故院中设阁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
- 11.
关吏释义:⒈指管理关市或守关口的官吏。《韩非子·内储说上》:“衞嗣公 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吏乃舍之。”陈奇猷 集释:“关吏,关市之属吏也。”北齐 颜之推《从周入齐夜度砥柱》诗:“马色迷关吏,鷄鸣起戍人。”唐 岑参《函谷关歌》:“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关索》:“盖前代凡遇高埠置关,关吏备索,以挽舁者,故以名耳。”⒉指海关的官吏。清 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於是有关吏送难者曰:不用呢羽、鐘表、燕窝、玻璃、税将絀。”清 丘逢甲《汕头海关歌寄伯瑶》
- 12.
具呈释义:谓备办呈文。清 叶廷琯《吹网录·<池北偶谈>旧本有“不得已”条》:“於 顺治 十七年,具呈礼科不准。”鲁迅《华盖集·我观北大》:“我的办法也并不一律。譬如前次的游行,报上谣我被打落了两个门牙,我可决不肯具呈警厅,吁请补派军警,来将我的门牙从新打落。”孙犁《耕堂读书记》三:“藏书家害怕 天一阁 后人 范懋柱 等具呈,请‘抒诚愿献’。”
- 13.
典选释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初,吏部侍郎 裴行俭 典选,有知人之鉴。”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赵忠毅公择言》:“太宰 陈 公 有年 典选,予为主事。”
- 14.
内三院释义:清 官署名。 清 天聪 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合称“内三院”。康熙 九年改为内阁。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五学士》:“国朝官制,设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院各有学士一员。既设翰林院,以内三院为内阁,则止设阁学二员,而别以一人掌翰林院事,俱兼礼侍。”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洪承畴 虽然此时尚无官职,却被指定同内三院大学士坐在一
- 15.
内大臣释义:⒈唐后期置枢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护军中尉,统领神策军,防守京师。枢密使和护军中尉称为“内大臣”。⒉清制,选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子弟作为皇帝侍卫,以勋戚大臣统之,称为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人。其次称内大臣,亦六人,掌先后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参阅《清通典·职官九》、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内大臣》。
- 16.
厌苦释义:厌烦以为苦事。 《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鴆其母,列讼县庭。”晋 干宝《搜神记》卷一:“﹝ 汉阴生 ﹞常於市中匄,市中厌苦,以粪洒之。”《旧唐书·阳城传》:“诸諫官纷紜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洞庭丐者》:“洞庭山 有丐者,貌似狂易,常行乞道上,夜则卧菴寺廡下,僧厌苦之,驱去復来。”夏曾佑《小说原理》:“人使终日常为一事,则无论如何可乐之事,亦生厌苦,故必求刻刻转换之境以娱之。”
- 17.
厘务释义:⒈管理政事。《旧唐书·刘祥道传》:“经明行修之士,犹或罕有正人,多取胥徒之流,岂能皆有德行。即知共釐务者,善人少而恶人多。”宋 赵昇《朝野类要·职任》:“添差之官,则不理政事也。若许干预则曰仍釐务。”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常参》:“唐 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⒉厘捐。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邇者军事渐平,而经理釐务之人或失其初意,不无病民之事。”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十二月(1884年),钦州 冯子材 提督大破 法 军於 镇南关 外,时先生父 砚宾 方督办 南寧、
- 18.
厚泽释义:深厚的恩泽。《南史·张冲传》:“下官虽未荷朝廷深恩,实蒙先帝厚泽。”唐 虞世南《奉和幸江都应诏》诗:“鸿私浹幽远,厚泽润凋枯。”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富川》:“国家深仁厚泽,培养臣工三十餘年。”
- 19.
县役释义:旧时县衙差役。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 济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后来有人查考他(老鴇),説他姘了一个县役。”
- 20.
及难释义:⒈指灾难发生时。《左传·僖公五年》:“及难,公使寺人 披 伐 蒲。”⒉遇祸。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郑端清世子》:“王府一旧人忽遇 端清 于山中云:‘传语诸孙当速去,故里不可居也。’寿平 兄弟以为妄,不听,未几,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