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 [rè bìng]
1. 中医指急性发作、以发烧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英[fever;]
热病 引证解释
⒈ 中医病症名。指冬天受寒,到了夏季因时令之热而发的疾病。
引《素问·热论》:“黄帝 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滑,沉之散濇。”
⒉ 痘疮的古称。俗称天花。
引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古人以痘为热病》:“古无痘名,故但谓之热病。”
⒊ 泛指一切急性发作,以体温增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引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我也走回统舱里,向我的铺位上倒下去,我的头像发热病似的涨痛,我几乎要放声痛哭起来。”
国语词典
热病 [rè bìng]
⒈ 中医指夏天的暑病,或因外感暑热而引发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较急,而且容易化燥伤阴。
热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消释义:中医病名。指消渴病中的上消、中消和下消。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一·消渴》:“消渴,上消少食,中消多食,下消小便如膏油。”《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消渴总括》:“试观年老多夜溺,休信三消尽热乾,饮多尿少浑赤热,饮少尿多清白寒。”注:“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三消皆燥热病也。”
- 2.
五十九刺释义:治疗热病的五十九穴。
- 3.
内陷释义:中医学名词。凡温热病邪不从外解,深入脏腑,或疮疡病毒不外泄,反向内攻,从而出现高热,烦躁、神昏、惊厥等症状者,称为“内陷”。
- 4.
口糜释义:⒈中医病症名。口舌糜烂。脏腑积热所致。⒉中医病症名。舌生白衣如霉,或生糜点如细碎饭粒,色白不痛,甚至弥漫满舌,及于唇内、上腭,属危候。多为热病后期伤阴所致。亦见于久病胃气衰败者。
- 5.
喷鼻释义:⒈扑鼻。⒉中医治疗黄热病的一种方法。把瓜蒂放在鼻上,吸之以通气。
- 6.
地筋释义:一种中药,治热病消溺,咳嗽,吐泻,关节疼痛。
- 7.
定风释义:治疗学名词,指温热病后期虚风内动的治法。
- 8.
少阴入腑释义:病证名。是指少阴热病转化属阳明腑实的病症。
- 9.
战汗释义:⒈恐惧出汗。⒉中医学病症名。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先战栗而后出汗的一种症状。
- 10.
旱獭释义:哺乳动物。体粗壮,头阔而短,耳小而圆,四肢短而强,前肢的爪特别发达,尾短。体背一般为土黄色,杂以褐色,腹面黄褐色。生活在草原、旷野、岩石和高原地带。穴居、群栖,以植物为食。是鼠疫、布氏杆菌病和兔热病的传播者。
- 11.
春温释义:⒈⒉伏气温病的一种。指冬受寒邪,伏而至春季所发的急性热病(《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⒊新感温病的一种。指春季感受风热而发的急性热病。《增补评注温病条辨》卷一:冬春感风热之邪而病者,病于春者,亦曰春温。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 12.
木床释义:木制的床榻。汉 刘向《列女传·楚老莱妻》:“莱子 避世,耕於 蒙山 之阳,葭墙蓬室,木牀蓍席。”《南史·宋纪上·武帝》:“帝素有热病,并患金创,末年尤剧,坐卧常须冷物。后有人献石牀,寝之极以为佳,乃叹曰:‘木牀且费,而况石邪!’即令毁之。”宋 欧阳修《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诗:“娇儿两幅青布裙,三脚木牀坐调曲。”
- 13.
木牀释义:木制的床榻。汉 刘向《列女传·楚老莱妻》:“莱子 避世,耕於 蒙山 之阳,葭墙蓬室,木牀蓍席。”《南史·宋纪上·武帝》:“帝素有热病,并患金创,末年尤剧,坐卧常须冷物。后有人献石牀,寝之极以为佳,乃叹曰:‘木牀且费,而况石邪!’即令毁之。”宋 欧阳修《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诗:“娇儿两幅青布裙,三脚木牀坐调曲。”
- 14.
温沴释义:因气不和引起的热病灾害。
- 15.
温病释义:中医病证名。 外感急性热病的统称。
- 16.
温邪释义:系各种温热病致病邪气的通称。
- 17.
湿温释义: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古代统属伤寒。后世认为本病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症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
- 18.
热毒释义:中医病症名。即温毒。指火热病邪郁结成毒。也是疔疮、丹毒、热疖等急性热病的统称。
- 19.
热症释义:热病。中医常指发热、口渴、舌红、便秘、烦躁不安、脉搏快等综合症状。《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当下 少府 在山中行得正闷,况又患着热症的,忽见这片 沱江,浩浩荡荡,真个秋水长天一色,自然觉得清凉,直透骨髓。”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六:“王 家遣人来报说五嫂也患着热症很危险。五嫂的热症,我想来也怕是肠伤寒罢?”
- 20.
疟疾释义: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由蚊子传播,周期性发作。症状是发冷发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有的地区叫冷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