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选 [bù xuǎn]
1. 清中央各部考选官吏之谓。
部选 引证解释
⒈ 清 中央各部考选官吏之谓。
引《清会典事例·吏部官制·宗人府》:“礼、工二部各添设题缺主事一缺,均作为宗室额缺,不归部选。”
部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倾附释义:投靠;依附。《旧唐书·良吏传下·李尚隐》:“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 崔湜 及吏部侍郎 郑愔 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闕,士庶嗟怨。”《新五代史·冯行袭传》:“唐 衰,知 梁 必兴,尤尽心倾附事 梁。”
- 2.
全票释义:⒈全价的车票、门票等。⒉指选举中的全部选票:他以全票当选为职工代表。
- 3.
出贡释义:⒈科举时代,凡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就叫作“出贡”。《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到三十岁上,循资该出贡了。他是个有才有志的人,贡途的前程是不屑就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浙江 温州府 曾有一个廪膳秀才,姓 韩 名 赞卿,屡次科第,不得中式。挨次出贡,到京赴部听选,选得 广东 一个县学里的司训。”《儒林外史》第十八回:“随岑庵 却认得 金东崖,是那年出贡进京,到监时相会的。”⒉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
- 4.
受任释义:⒈授任,任命。 汉 张衡《应间》:“人各有能,因艺受任。”《宋书·垣护之传》:“若空弃 滑臺,坐丧成业,岂是朝廷受任之旨。”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左领官不宜部选》:“是故銓综失叙,受任多滥。”⒉接受委任。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晋书·石苞传》:“苞 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
- 5.
堂除释义:⒈堂下的台阶。⒉宋制,京官、选人一般由吏部选差,其有特殊勋劳者,得由政事堂直接奏注差遣,称“堂除”。
- 6.
差法释义:⒈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又称《差注条法》。《宋史·选举志四》:“吏部尚书 蔡洸 以改官、奏荐、磨勘、差注等条法,分门编类,名《吏部条法总类》。”《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庆三年》:“诸道检法官,照条格差法,宪司毋得妄辟。”⒉指徭役赋敛。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种穀,夏浇麻,情取棘针门粉壁上除了差法。”⒊犹做法。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你低着腰,把那脚抬得轻着。这等的差法,也着人教你!赤赤赤!”
- 7.
掣签释义:⒈见“掣籤”。⒉亦作“掣签”。抽签。削竹为签,配以标志或词语,抽取其中一根或若干根,用以决定先后次序或占吉凶。《元典章新集·户部·盐课》:“外江客旅拈卷掣籤,挨次过岸。”⒊特指 明 代后期沿袭至 清 的吏部选授迁除官吏的方法。《明史·孙丕扬传》:“﹝ 万历 ﹞二十二年拜吏部尚书。丕扬 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独患中贵请謁,乃创为掣籤法,大选急选,悉听其人自掣,请寄无所容,一时选人盛称无私,然銓政自是一大变矣。”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刺史新闻》:“有 云南 刘某 入京謁选……未一年,掣籤得县丞,
- 8.
朝旨释义:⒈朝廷的旨意。南朝 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朝旨以董司岳牧,敷兴邦教。”《南史·王镇之传》:“有 鲜于文粲 与 晏 子 德元 往来,密探朝旨,告 晏 有异志。”⒉朝廷的命令。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其公试省试考官,则临时委朝士及监司太守举儒医,取朝旨点差,庶几人知习学,不至以庸医杀人。”清 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自註‘予将赴 僰道,被命东归。’盖史部选 叙州,而朝旨令赴行在也。”
- 9.
案牒释义:⒈查阅宗室谱牒。 《后汉书·卢植传》:“寻《春秋》之义,王后无嗣,择立亲长,年均以德,德均则决之卜筮。今同宗相后,披图案牒,以次建之,何勋之有?”王先谦 集解:“牒,宗室名牒也,披图则知诸王分国,案牒则知宗室远近也。”⒉官署的文书簿册。《新唐书·陆贽传》:“旧制,吏部选以岁集。乾元 后,天下兵兴,率三年一调,吏员稽壅,则案牒丛淆,伪冒蒙真,吏缘以为姦。”
- 10.
火房释义:⒈火星的分野。 《左传·昭公十七年》:“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 之虚也;郑,祝融 之虚也:皆火房也。”杜预 注:“房,舍也。”⒉暖室。明 沉德符《野获编·刑部·岭南论囚》:“初,沉司马 为吏部选人,每旅謁,新郑 从稠人中揖入火房,与之谈。”⒊旧时收容乞丐的住所。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京师火房,即乞丐之长为之……每门置火房一二处,遇大风雪,则以处羣丐。”⒋指炊事员。巴金《秋》四二:“我到厨房里,喊火房去。”
- 11.
科道释义:⒈指科道官。 明 张居正《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乾隆 二年,上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掛珠而翰林独否,不足以肃朝仪。”⒉指科道两衙门。明 周暉《金陵琐事·雅谑》:“科道缺官,文选郎中请於 张江陵。”《明史·职官志三》:“大约舍人有两途,由进士部选者,得迁科道部属……不由科甲者,初授班序,及试中书舍人,不得迁科道部属。”
- 12.
课式释义:考核官吏政绩的方式。唐 崔融 《吏部兵部选人议》:“ 京房 进课式之言, 汉王 之所未暇; 卢毓 苦真伪之杂, 魏后 竟以施行。”参阅《汉书·京房传》。
- 13.
资叙释义:⒈亦作“资叙”。谓按规定的等级次第授予官职。唐 陆贽《贞元改元大赦制》:“宜令清资常参官每年於吏部选人中,各举所知一人堪任县令、録事参军者,所司依资叙注拟。”明 归有光《送夹江张先生序》:“承平既久,士无贤不肖,率以资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元年》:“参知政事 韩亿,初乞男 综 不以资敍回授兄 纲,将朝廷要职从便退换,如己家之物,紊乱纲纪,举朝非笑。”⒉資敍:见“资叙”。
- 14.
选官释义:⒈古代称主管铨选的官,指吏部。⒉指听候吏部选任官职。
- 15.
铨选释义:选才授官。 古代举士与选官相一致。士获选,即为官。至 唐,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唐 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清 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南齐书·百官志》:“左僕射,领殿中主客二曹事,诸曹郊庙、园陵……改号格制、莅官銓选。”宋 沉辽《代人献利害书》:“结髮从仕,甫二十年,三遇銓选矣。”清 昭槤《啸亭杂录·盛京五部》:“其未设吏部者,以其地官员无多,仍由京中銓选,故不备。”孙
- 16.
领选释义:谓兼管荐举官吏之事。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建元 二年,迁尚书左僕射,领选如故。”《新唐书·杜如晦传》:“进位尚书右僕射,仍领选。”《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领军将军 王国宝 为左僕射,领选。”胡三省 注:“领选者,领吏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