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镇 [fāng zhèn]
1. 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如晋持节都督,唐观察使、节度使、经略等。辽金时皆有其职。清吴廷燮着有唐、辽、金《方镇年表》,可参阅。
方镇 引证解释
⒈ 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如 晋 持节都督, 唐 观察使、节度使、经略等。 辽 金 时皆有其职。 清 吴廷燮 著有 唐、辽、金 《方镇年表》,可参阅。
引《晋书·范宁传》:“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称计。”
《新唐书·裴均传》:“德宗 以 均 任方镇,欲遂相之。”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开元 九年置 朔方 节度,自是始有方镇。”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翚帅师》:“古者兵出於农,有事则聚而授甲役,竣则散而归田,非有营卫之屯聚,方镇之瓜分,可籍之以为变。”
国语词典
方镇 [fāng zhèn]
⒈ 拥有兵权而管理一方的长官,如唐时节度使之类。
方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代北释义:⒈古地区名。泛指 汉、晋 代郡 和 唐 以后 代州 北部或以北地区。当今 山西 北部及 河北 西北部一带。唐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诗:“雁山 横 代 北,狐塞 接 云中。”《宋史·韩琦传》:“契丹 来求 代 北地,帝手詔访 琦 ……会 安石 再入相,悉以所争地与 契丹。”⒉唐 方镇名。《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三年》:“八月,甲辰……詔以前 振武 节度使 李国昌 为 代北 节度使,镇 代州。”⒊指 北魏。西晋 末年,拓跋猗卢 受封为 代王。后其曾孙 拓跋珪 改国号为 魏,迁都 代郡 平城,是为 北魏。故后世
- 2.
刬平释义:削平,铲平。《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六》:“潞 州城竣而隍深,至是命帝剗平之,因詔诸方镇撤防城之备焉。”清 王士禛《居易续谈》卷下:“仰祈天威乾断,勅地方有司立仆其碑,剗平其墓。”郭沫若《太阳礼赞》诗:“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刬平!”
- 3.
剗平释义:削平,铲平。《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六》:“潞 州城竣而隍深,至是命帝剗平之,因詔诸方镇撤防城之备焉。”清 王士禛《居易续谈》卷下:“仰祈天威乾断,勅地方有司立仆其碑,剗平其墓。”郭沫若《太阳礼赞》诗:“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刬平!”
- 4.
北庭释义:⒈指 汉 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单于復上求灭北庭。”⒉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宋 陆游《记九月三十日夜半梦》诗:“东阁羣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明 都穆《都公谈纂》卷下:“景泰 间,广陵伯 刘安 守 大同,郭登 为参将,时 英宗 在北廷。”清 孙枝蔚《春晚》诗:“送春画阁如南浦,缺雨良苗似北庭。”⒊唐 方镇名。属 陇右道。以其治所在 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 北庭 都护,故通称 北庭。辖西北 伊、西、庭 三州及 北庭都护府 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 回纥,继入 吐蕃。唐
- 5.
台席释义:古以三公取象三台,故称宰相的职位为台席。唐 姚合《和门下李相饯西蜀相公》:“计日归台席,还听 长乐 鐘。”《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元年》:“奇章公 甫离台席,方镇重宰相,所以尊朝廷也。”胡三省 注:“宰相之位,取象三台,故曰台席。”《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四年》:“李沆 后入,在 易简 下。及 沆 参政,乃以 易简 为承旨,锡賚与参政等。帝意欲遵旧制,且俟稔其名望,乃正台席。”
- 6.
坐镇释义:(官长)亲自在某个地方镇守,也用于比喻:总工程师亲临现场坐镇。
- 7.
奏事官释义:⒈地方上派遣入朝奏事的官员。 《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李德裕 奏:镇州 奏事官 高迪 密陈意见二事。”胡三省 注:“方镇遣牙职入奏事,因谓之奏事官。”⒉在朝廷接递奏章的官员。《再生缘》第七一回:“早有奏事官双手接捧本章,呈於龙案。”
- 8.
宣索释义:⒈皇帝下旨,向有司索取钱财用物。 唐 李德裕《奏缭绫状》:“臣昨缘宣索,已具军资岁计及近年物力闻奏,伏料圣慈,必垂省览。又奉詔旨,令织定罗纱袍段及可幅盘絛繚綾等一千匹。伏读詔书,倍增惶灼。”《新唐书·李石传》:“赐京畿一岁租;停方镇正、至、端午三岁献,以其直代百姓配緡;天下非药物茗果,它贡悉禁;又罢宣索营造。”《元典章·圣政一·恤站赤》:“各处岁贡方物,有司自有额例,其餘非奉宣索不得擅进。”⒉犹索取。清 吴伟业《画兰曲》:“主人邀我图山色,宣索传来画兰笔。轻移牙尺见匀牋,侧偃银毫怜吮墨。”靳荣藩 辑注谓“
- 9.
宴如释义:犹安然,安定平静貌。《三国志·吴志·朱然传》:“将士皆失色,然 宴如而无恐意。”唐 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寇盗方归顺,乾坤欲宴如。”《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六年》:“枢密副使 沉义伦,居第卑陋,处之宴如。”明 冯梦龙《智囊补·闺智·申屠希光》:“申屠 氏,长乐 人,慕 孟光 之为人,自名 希光 有诗才,既适 侯官 秀才 董昌,絶不復吟,食贫作苦宴如也。”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治兵措餉,皆出朝廷,常以一方而动四方;既各有专地,兵食不出於外,即一方不寧,他方宴如。”
- 10.
宴犒释义:设宴犒赏。唐 赵璘《因话录》卷二:“司徒 郑真公,每在方镇,崇树公家,陈设器用,无不精备。至於宴犒之事,未尝刻薄。”唐 裴铏《传奇·昆仑奴》:“﹝ 崔生 ﹞遂宴犒以酒肉。”《新五代史·杂传·张全义》:“﹝ 张全义 ﹞年老不能进趋,遣人掖扶而登,宴犒尽欢,命皇子 继岌、皇弟 存纪 等皆兄事之。”
- 11.
市欢释义:博取别人欢心。《新唐书·裴胄传》:“是时,方镇争剥下希恩,製重锦异綾,名贡奉。有中使者,即悉公帑市欢。”
- 12.
帷毂释义:《后汉书·舆服志上》:“近小使车,兰舆赤轂,白盖赤帷,从騶骑四十人。此谓追捕考案,有所勑取者之所乘也。”后以“帷轂”为受命为方镇之典。
- 13.
平牒释义:古代职衔相等的方镇平等地互通文牒,谓之“平牒”。
- 14.
强恣释义:亦作“彊恣”。强横恣肆。《晋书·五行志中》:“哀帝 隆和 元年夏,旱。是时 桓温 强恣,权制朝廷,僭踰之罚也。”《新唐书·李吉甫传》:“吉甫 连蹇外迁十餘年,究知閭里疾苦,常病方镇彊恣。”《太平广记》卷一九二引 唐 胡璩《谭宾录·李正己》:“寳应 中,军众讨 史朝义,至 郑州,回紇 方彊恣,诸节度皆下之。”
- 15.
彍骑释义:唐 代宿卫兵名。 玄宗 时因宿卫京师的府兵大量逃亡,开元 十一年(公元723年)用宰相 张说 的建议,以招募方式选 京兆、蒲、同、岐、华 等州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长从宿卫。开元 十三年改称彍骑。天宝 后,仅存虚名。《新唐书·兵志》:“盖 唐 有天下二百餘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文献通考·兵三》:“高祖、武后 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 张説 乃请一切募
- 16.
戚继光释义:(1528—1588)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人。1555年率领由农民和矿工组成的军队,转战于闽、浙、粤等地,抗击倭寇。在沿海人民的有力支持下,经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基本上扫平了倭寇之患。1567年调北方镇守蓟州。他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
- 17.
方镇释义: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如 晋 持节都督,唐 观察使、节度使、经略等。辽 金 时皆有其职。清 吴廷燮 著有 唐、辽、金《方镇年表》,可参阅。《晋书·范宁传》:“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称计。”《新唐书·裴均传》:“德宗 以 均 任方镇,欲遂相之。”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开元 九年置 朔方 节度,自是始有方镇。”清 何琇《樵香小记·翚帅师》:“古者兵出於农,有事则聚而授甲役,竣则散而归田,非有营卫之屯聚,方镇之瓜分,可籍之以为变。”
- 18.
殍殕释义:饿死。《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四》:“时 河南、河北 大飢,殍殕甚众。”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凡蒞方镇,不理狱讼,在 凤翔 洎 西川 繫囚毕政,无轻无重,任其殍殕。”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自是 吴 人闭壁踰年,殍殕者甚众。”
- 19.
淄青释义:唐 方镇名。或称 淄青平卢,或称 平卢。宝应 元年(公元762年)置,天祐 二年(公元905年)为 朱全忠 所并。其间节度使 李正己 祖孙三代割据达五十四年之久。唐 白居易《贺平淄青表》。明 张居正《拟唐回鹘嗢没斯率众内附贺表》:“感以至诚,喜溢 淄青 之詔,陈之大训,荣逾飞白之书。”
- 20.
签帅释义:即典签,或称典签帅。 官名,始于 南朝。朝廷为监视出任方镇的诸王而设,多以天子近侍充任。因其权势特大,故有签帅之称。至 唐 权力已减,仅掌文书,宋 以后渐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