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大暑 大暑的意思
shǔ

大暑

简体大暑
繁体
拼音dà shǔ
注音ㄉㄚˋ ㄕㄨ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à dài,(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组词】: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例句】: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组词】:大局。大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组词】:不大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组词】:老大。(6) 敬辞。【组词】:大作。大名。大手笔。(7) 时间更远。【组词】:大前年。(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组词】:大概。大凡。(1)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1) 古通“太”。(2) 古通“泰”。

shǔ,(1) 热。【组词】:暑天。暑热。暑假。酷暑。(2) 中医学“六淫”之一。

基本含义

大暑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最热的时期。在成语中,大暑常常用来形容炎热的天气或者表示事物发展到最高点。

大暑的意思

大暑 [dà shǔ]

1.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7月23日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时候最热。

[Great heat;]

大暑 引证解释

⒈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六月中,阳历七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一般为我国气候最热的时候。

《逸周书·周月》:“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

⒉ 极热,酷暑。

《山海经·大荒西经》:“寿麻 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郭璞 注:“言热炙杀人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暑中,公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国语词典

大暑 [dà shǔ]

⒈ 极热的天气。

《山海经·大荒西经》:「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⒉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国历七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大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气释义:⒈太阳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从冬至起,每隔30°为一中气。农历把一年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十二个中气。⒉中医指中焦脾胃之气,对食物的消化、身体的营养,都有作用。⒊戏曲演唱上指呼吸量,唱的时候呼吸量大,能够自由控制,叫做中气足。
    • 2.
      二十四节气释义:根据太阳在 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合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季节,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已用来指导农业生 产。
    • 3.
      仲都释义:方士 王仲都 ,相传为 汉元帝 时 汉中 道士,能忍寒暑。《水经注·渭水》引 汉 桓谭 《新论》:“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駟马,于 上林 昆明池 上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 仲都 独无变色,卧于池臺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后用以为典故。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 仲都 冬倮而体温,夏裘而身凉, 桓谭 谓偶耐寒暑。”《宋书·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 王偃 无 仲都 之质,而倮露於北阶; 何瑀 闕龙工之姿,而投躯於深井。” 唐 杨损 《临刑赋》:“圣
    • 4.
      伏火释义:⒈农历六月黄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伏火”。 ⒉道家炼丹,调低炉火的温度谓“伏火”。
    • 5.
      徂暑释义:⒈《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郑玄 笺:“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而六月乃始盛暑。”后因以称盛暑。晋 夏侯湛《大暑赋》:“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扶桑赩其增燌,天气曄其南升。”唐 卢照邻《七夕泛舟》诗之一:“河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宋 苏轼《和连雨独饮》诗之二:“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郑泽《答钝根》诗之二:“余家 金华 麓,徂暑悲分影。炎嚣信两忘,但惜长途梗。”⒉指季夏。《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纂要》:“季夏亦曰徂暑。”徐坚 注:“徂,往也,言暑始往也。”@
    • 6.
      恶客释义:⒈庸俗不堪或不受欢迎的客人。 唐 李商隐《杂纂》:“恶客不请自来。”唐 李商隐《杂纂》:“大暑逢恶客。”元 张可久《水仙子·湖上晚归》曲:“佳人微醉脱金釵,恶客佯狂饮绣鞋。”《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 清 汪为霖《厌雨》诗:“竟同恶客驱还至,却共闲愁灭復生。”鲁迅《朝花夕拾·无常》:“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⒉本指不饮酒的人。后转称酗酒者。唐 元结《将船何处去》诗:“有时逢恶客,还家亦少酣。”自注:“非酒徒即为恶客。”宋 苏轼《歧亭》诗之四:“三年已四至,岁岁逢恶客。”明 陈继儒《群碎录》:“元
    • 7.
      暍死释义:中暑而死。《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夏,大旱,民多暍死。”颜师古 注:“中热而死也。”晋 葛洪《抱朴子·极言》:“同冒炎暑,而或独以暍死者,非天热之有公私也。”明 归有光《龚母秦孺人墓志铭》:“时方有娠,天大暑,闭密室中,几暍死。”
    • 8.
      暑吏释义:喻酷热大暑。吏,指酷吏。
    • 9.
      暑月释义:夏月。约相当于农历六月前后小暑、大暑之时。《南齐书·州郡志下》:“汉 世 交州 刺史每暑月輒避处高,今 交 土调和,越 瘴独甚。”《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重茧衣裘”唐 孔颖达 疏:“暑月多衣,所以示疾。”明 张居正《论边事疏》:“暑月非虏骑狂逞之时,料无大事,请宽圣怀。”
    • 10.
      暴炙释义:⒈谓日晒火烤。 《汉书·王吉传》:“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匽薄。”梁启超《新民说》第八节:“其根既拔……必归於槁亡,遇病风横雨则摧落更速焉,即不尔,而旱暵之所暴炙,其萎黄雕敝,亦须时耳。”⒉比喻威慑或熏陶感化。《荀子·富国》:“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宋 苏舜钦《送外弟王靖序》:“师监於后世,歷数千百年外,道其名,熇然可暴炙人。”
    • 11.
      清风饭释义:冷食名。宋 陶穀《清异录·馔羞》:“宝歷 元年,内出清风饭制度,赐御庖,令造进。法用水晶饭、龙睛粉、龙脑末、牛酪浆,调事毕,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进,惟大暑方作。”
    • 12.
      牛马走释义:⒈旧时自谦之辞。《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 再拜言。”李善 注:“走,犹僕也……自谦之辞也。”宋 梅尧臣《八日就湖上会饮呈晏相公》诗:“红颊谁使歌,公怜牛马走。”宋 蔡襄《和答孙推官久病新起见过》:“去年大暑过 京口,唯子见过牛马走。”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下走》:“应劭 曰:‘下走,僕也。’…… 司马迁 与 任安 书称‘太史公牛马走’,牛马走即下走也,上称官名,下则自谦之词。或解为太史公之牛马走,则迂而凿矣。”⒉谓像牛马般奔波劳碌。唐 李宣远《近无西耗》诗:“自怜牛马走,
    • 13.
      狼望释义:⒈如狼之顾望。汉 王粲《大暑赋》:“兽狼望以倚喘,鸟垂翼而弗翔。”⒉匈奴 地名。《汉书·匈奴传下》:“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於 狼望 之北哉?”颜师古 注:“匈奴 中地名也。”一说谓狼烟候望之地。《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余谓边人谓举燧为狼烟。狼望,谓狼烟候望之地。”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拥 狼望 於黄图,填 卢山 於赤县。”唐 张说《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刮 狼望 之祲,镜乎太清;卷 澣海 之波,静而可扫。”宋 司马光《和潞公游天章楚谏议园宅》:“早晚平
    • 14.
      茂育释义:努力育养。语出《易·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高亨 注:“茂读为懋,勉也,努力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五事》:“夏至之后,大暑隆,万物茂育怀任。”《旧唐书·懿宗纪》:“况时属熇蒸,化先茂育,并赦罪戾,式顺生成。”明 刘基《会稽张氏春晖堂》诗:“谁识茂育功,乃在阳春时。”
    • 15.
      过岁释义:⒈度日。 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太宗 尝谓宰相曰:‘流俗有言:人生如病瘩,于大寒大暑中过岁,寒暑迭变,不觉渐成衰老。’”⒉犹过年。《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更及一旬,当是除夕,君可於家专待,吾分禄米二石及银二锭,令人驰送於宅,以为过岁之资。”
    • 16.
      闲道释义:亦作“间道”。 偏僻的小路。亦谓取道于偏僻的小路。汉 陆贾《楚汉春秋·亚父碎玉斗》:“沛公 脱身 鸿门,从间道至军,张良、韩信 乃謁 项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汾水》:“数十里閒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纍石就路,縈带巖侧。”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三:“会大暑,復 晋 人閒道求 契丹 援兵适至,遂议班师。”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一九四二年四月,香港 沦陷后我间道回到 重庆。”

大暑(das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大暑是什么意思 大暑读音 怎么读 大暑,拼音是dà shǔ,大暑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大暑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