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问 [wén wèn]
1. 通音问,通消息。
3. 音信。
闻问 引证解释
⒈ 通音问,通消息。
引《宋书·张敷传》:“琅邪 颜延之 书弔 茂度 曰:‘……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
《金史·宗翰传》:“宗望 自 河北 趋 汴,久不闻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庙故宏阔,僦居者多, 林生 性孤峭,率不相闻问。”
郭希仁 《从戎纪略》:“余自到军装局,与 子逸、明卿、子端 专办文书,外事全未闻问。”
⒉ 音信。
引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转身遂逝,自此不復通闻问矣。”
⒊ 好名声。
引《汉书·严助传》:“於是拜为 会稽 太守。数年,不闻问。”
颜师古 注:“无善声。”
国语词典
闻问 [wén wèn]
⒈ 通音信。
引《新唐书·卷一三八·李抱玉传》:「帝苍卒狩奉天,闻问,诸将皆哭。」
⒈ 好名声。
引《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
闻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相闻问释义: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 2.
四诊释义: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参见〔望闻问切〕
- 3.
声采释义:⒈指文章的风采。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自鸟跡代绳,文字始炳,炎 皥 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李详《论桐城派》:“文正 之文,虽从 姬传 入手,后益探源 扬 马,专宗 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於奇,复字单义,杂厕相间,厚集其气,使声采炳焕而戞焉有声。”⒉犹声誉。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 进士 章鲁封,与 罗隐 齐名,皆 浙 中人,频举不第,声采甚著。”清 梅曾亮《<耻躬堂文集>序》:“遂筑室於 寧都 金精 之峯,与 三魏 相依,务欲韜匿声采,无所闻问於世。”
- 4.
薄莫释义:⒈莫,同“暮”。傍晚。《汉书·霍去病传》:“薄莫,单于遂乘六臝,壮骑可数百,直冒 汉 围西北驰去。”宋 晁冲之《书怀寄李相如》诗:“清晨戴星出,薄莫及日还。”明 杨慎《春郊即事》诗:“薄莫古堤微雨歇,拳騧仍踏落花还。”⒉莫,同“暮”。比喻暮年,晚年。南朝 宋 颜延之《吊张茂度书》:“薄莫之人,冀其方见慰説,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
- 5.
闻问释义:⒈通音问,通消息。《宋书·张敷传》:“琅邪 颜延之 书弔 茂度 曰:‘……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金史·宗翰传》:“宗望 自 河北 趋 汴,久不闻问。”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庙故宏阔,僦居者多,林生 性孤峭,率不相闻问。”郭希仁《从戎纪略》:“余自到军装局,与 子逸、明卿、子端 专办文书,外事全未闻问。”⒉音信。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湘裙》:“转身遂逝,自此不復通闻问矣。”⒊好名声。《汉书·严助传》:“於是拜为 会稽 太守。数年,不闻问。”颜师古 注:“无善声。
闻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相闻问释义: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 2.
四诊释义: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参见〔望闻问切〕
- 3.
声采释义:⒈指文章的风采。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自鸟跡代绳,文字始炳,炎 皥 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李详《论桐城派》:“文正 之文,虽从 姬传 入手,后益探源 扬 马,专宗 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於奇,复字单义,杂厕相间,厚集其气,使声采炳焕而戞焉有声。”⒉犹声誉。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 进士 章鲁封,与 罗隐 齐名,皆 浙 中人,频举不第,声采甚著。”清 梅曾亮《<耻躬堂文集>序》:“遂筑室於 寧都 金精 之峯,与 三魏 相依,务欲韜匿声采,无所闻问於世。”
- 4.
薄莫释义:⒈莫,同“暮”。傍晚。《汉书·霍去病传》:“薄莫,单于遂乘六臝,壮骑可数百,直冒 汉 围西北驰去。”宋 晁冲之《书怀寄李相如》诗:“清晨戴星出,薄莫及日还。”明 杨慎《春郊即事》诗:“薄莫古堤微雨歇,拳騧仍踏落花还。”⒉莫,同“暮”。比喻暮年,晚年。南朝 宋 颜延之《吊张茂度书》:“薄莫之人,冀其方见慰説,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
- 5.
闻问释义:⒈通音问,通消息。《宋书·张敷传》:“琅邪 颜延之 书弔 茂度 曰:‘……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金史·宗翰传》:“宗望 自 河北 趋 汴,久不闻问。”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庙故宏阔,僦居者多,林生 性孤峭,率不相闻问。”郭希仁《从戎纪略》:“余自到军装局,与 子逸、明卿、子端 专办文书,外事全未闻问。”⒉音信。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湘裙》:“转身遂逝,自此不復通闻问矣。”⒊好名声。《汉书·严助传》:“於是拜为 会稽 太守。数年,不闻问。”颜师古 注:“无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