鼯鼠 [wú shǔ]
1. 鼠名。别名夷由。俗称大飞鼠。外形像松鼠,生活在高山树林中。尾长,背部褐色或灰黑色,前后肢之间有宽大的薄膜,能借此在树间滑翔,吃植物的皮、果实和昆虫等。古人误以为鸟类。
鼯鼠 引证解释
⒈ 鼠名。别名夷由。俗称大飞鼠。外形像松鼠,生活在高山树林中。尾长,背部褐色或灰黑色,前后肢之间有宽大的薄膜,能借此在树间滑翔,吃植物的皮、果实和昆虫等。古人误以为鸟类。
引《尔雅·释鸟》:“鼯鼠,夷由。”
郭璞 注:“状如小狐,似蝙蝠,肉翅。翅尾项胁,毛紫赤色,背上苍艾色,腹下黄,喙頷杂白。脚短爪长,尾三尺许。飞且乳,亦谓之飞生。声如人呼,食火烟,能从高赴下,不能从下上高。”
汉 马融 《长笛赋》:“猨蜼昼吟,鼯鼠夜叫。”
唐 韩愈 《郴州祈雨》诗:“庙开鼯鼠叫,神降 越 巫言。”
清 黄遵宪 《蕃客篇》:“鼯鼠苦无能,橐驼苦无角。”
国语词典
鼯鼠 [wú shǔ]
⒈ 动物名。哺乳纲啮齿目鼠属。外形像松鼠,背暗褐色,腹部白色。尾长,前后肢间有宽大的皮膜,可滑翔于树林间。以树皮、果实和昆虫为食物。
鼯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伎术释义:技艺方术。《鬼谷子·中经》:“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汉 荀悦《汉纪·平帝纪》:“传募有伎术者,待以不次之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鼯鼠五能,不成伎术。”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数百年前,有一隐士,于此池侧结庐屏迹,博习伎术,究极神理,能使瓦砾为宝,人畜易形。”宋 高承《事物纪原·伎术医卜·伎术》:“凡伎术皆自 轩辕 始。”
- 2.
夷由释义:⒈亦作“夷犹”。犹豫;迟疑不前。⒉从容自得。⒊鼯鼠的别名。
- 3.
梧鼠五技释义:梧鼠:即“鼯鼠”,为鼣鼠之误;五技:据说鼫鼠有五种技能。比喻技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
- 4.
梧鼠技穷释义:梧鼠:即“鼯鼠”,为鼣鼠之误。 比喻才能有限。
- 5.
耳鼠释义:兽名。即鼯鼠。
- 6.
蜚鸓释义:即鼯鼠。
- 7.
避堇释义:亦作“避厪”。特指蓼虫喜寄生于味辛之蓼草,避开其味甘美之堇菜。清 蒲松龄《为邑侯张石年上巩昌府知府书》:“学飞之鼯鼠,原自无长;避堇之蓼虫,但能习苦。”清 蒲松龄《题时明府馀山旧意书屋》:“卫根葵叶,意实切於倾阳;习苦蓼虫,性已安於避厪。”
- 8.
飞生释义:鼯鼠的别名。
- 9.
飞虎释义:鼯鼠一类的动物。清 闵叙 《粤述》:“ 潯州府 贵县 山中出飞虎。云,间岁一见,或攫人首,啄食其脑。余于 潯 守处见其皮,长尺餘,如黄犬形,前二足,皮特丰阔,为翅,然其斑纹不似山君。一云, 湖南 山中人多縋附崖谷,採取木耳,或遇飞虎,扑绳既断,盖其翅甚利,然不闻食人。”
- 10.
飞鼠释义:⒈哺乳动物,形态和习性像鼯鼠而体较小,前后肢之间的薄膜宽大多毛。 ⒉蝙蝠。
- 11.
飞鼯释义:即鼯鼠。
- 12.
鸓鼠释义:今指小飞鼠。古与鼯鼠不分。
- 13.
麇鼯释义:亦作“麏鼯”。獐子与鼯鼠。这两种动物活动于荒芜之地,故用以形容荒芜。
- 14.
鼪鼯释义: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八中〈杂篇·徐无鬼〉。指鼪鼠与鼯鼠,比喻志趣相投的亲密朋友。
- 15.
鼯技释义:比喻浅薄的才能。语本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鼯鼠五能,不成伎术。”王利器 集解引 赵曦明 曰:“鼯当作鼫……《説文》:‘鼫,五伎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明 陈汝元《金莲记·慈训》:“别多年蛟潜无用,盼断游鳞翔凤,恨云梯未得接蟾宫,应嗟鼯技遭穷。”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鼯技易穷,青松落色;槿心朝在,夕不存矣。”
- 16.
鼯猱释义:鼯鼠与猿猴。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 17.
鼯穷释义:谓鼯鼠之技已穷尽。比喻本领有限。
- 18.
鼯鼬释义:指鼯鼠与鼬鼠一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