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物 [shí wù]
1. 指一定时间内的事物。
2. 应时的作物。
3. 应时的食物。
5. 时节景物。
时物 引证解释
⒈ 指一定时间内的事物。
引《易·繫辞下》:“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韩康伯 注:“物,事也。”
⒉ 应时的作物。
引《后汉书·章帝纪》:“宜助萌阳,以育时物。”
⒊ 应时的食物。
引《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 孟仁 卒”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 孟仁 ﹞每得时物,来以寄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是月巷陌杂卖》:“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大小米水饭、炙肉。”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七:“乐氏 至孝,凡遇时物,必遣女踰岭餽其姑。”
⒋ 时节景物。
引唐 杜甫 《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诗:“操纸终夕酣,时物集遐想。”
清 谭献 《<唐诗录>序》:“揽时物之迁变,感家室之仳别。”
时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农草释义:《神农本草经》的略称。泛指医药书籍。明 朱曰藩《燕薁引》:“流年时物感《豳风》,拘方服食依《农草》。”
- 2.
南熏释义:⒈亦作“南熏”。指《南风》歌。相传为 虞舜 所作,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等句。参阅《礼记·乐记》疏引《尸子》、《史记·乐书》集解、《孔子家语·辩乐解》。唐 王维《大同殿赐宴乐敢书即事》诗:“陌上 尧 樽倾北斗,楼前 舜 乐动南薰。”唐 陆龟蒙《杂讽》诗之五:“永播南熏音,垂之万年耳。”清 高士奇《己未五日西苑泛舟侍宴恭纪》诗之三:“高张广乐播南薰,宝幄楼船剑佩分。”⒉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唐 邬载《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诗:“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明 何景明《中元节》诗:“北极犹前日,南
- 3.
居艰释义:居丧。 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有 郑樵《通志》及二十一史,皆国初时物也。余时居艰,亟令人操舟市得之,价亦甚廉。”
- 4.
市娃释义:城市少女。 宋 周密《武林旧事·乞巧》:“宫姬市娃,冠花衣领皆以乞巧时物为饰焉。”
- 5.
年货释义:过农历年时的应时物品,如糕点、年画、花炮等。
- 6.
旌阳释义:指 晋 仙人 许逊。逊 曾任 蜀 旌阳 县令,故称。他曾学道于 大洞君 吴猛,后因 晋 室乱而弃官东归。相传于 东晋 孝武帝 太康 二年,在 洪州 西山 全家升仙而去。宋 姜夔《鹧鸪天》词序:“古枫,旌阳 在时物也。”明 屠隆《綵毫记·乘醉骑驴》:“簿书作令休云俗,勾漏 旌阳 俱是仙。”参阅《太平广记》卷十四引《十二真君传·许真君》。
- 7.
时物释义:⒈指一定时间内的事物。 《易·繫辞下》:“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韩康伯 注:“物,事也。”⒉应时的作物。《后汉书·章帝纪》:“宜助萌阳,以育时物。”⒊应时的食物。《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 孟仁 卒”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吴录》:“﹝ 孟仁 ﹞每得时物,来以寄母。”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是月巷陌杂卖》:“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大小米水饭、炙肉。”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乐氏 至孝,凡遇时物,必遣女踰岭餽其姑。”⒋时节景物。唐 杜甫《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诗:“操纸终
- 8.
明荐释义:谓祭祀时进献时物。
- 9.
暗惜释义:暗自珍惜。 唐 欧阳詹《春盘赋》:“日惟上春,时物将革,柳依门以半緑,草连河而欲碧。室有慈孝,堂居班白,命闻可续,年知暗惜。”
- 10.
消色释义:消色就是指黑白灰三种颜色。黑白灰的物体对光源的光谱成分不是有选择地吸收和反射而是等量吸收和等量反射各种光谱成分。这时物体看上去没有了色彩。对各种光谱成分全部吸收的表面,看上去是黑色,等量吸收一部分等量反射一部分的表面是灰色,反射绝大部分而吸收极小部分是白色。消色和任何色彩搭配在一起,都显得和谐协调。
- 11.
炙肉释义:烤肉。《东观汉记·窦固传》:“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是月巷陌杂卖》:“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大小米水饭、炙肉。”
- 12.
真元释义:⒈谓玄妙。唐 应物《题化城寺》诗:“偶与游人论法要,真元浩浩理无穷。”⒉指人的元气。唐 元稹《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诗:“时物欣外奬,真元随内修。”宋 苏辙《病退》诗:“病根欲去真元在,昨夜梦游何有乡。”元,一本作“源”。《剪灯新话·牡丹灯记》:“今子与幽阴之魅同处而不知,邪秽之物共宿而不悟,一旦真元耗尽,灾眚来临,惜乎以青春之年,而遂为黄壤之客也,可不悲夫。”《再生缘》第五六回:“夜夜发烧无气力,朝朝减食损真元。”⒊指本性。清 洪昇《长生殿·神诉》:“悔深顿令真元露,情坚鍊出金丹固。”徐朔方 校注
- 13.
终夕释义:通宵;彻夜。 《左传·昭公二十年》:“终夕与於燎。”唐 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操纸终夕酣,时物集遐想。”清 昭槤《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或有时上引诸文士賡唱终夕,以示暇焉。”
- 14.
翔佯释义:亦作“翔徉”。亦作“翔羊”。徘徊;往返回旋。《庄子·山木》:“徐行翔佯而归,絶学捐书。”三国 魏明帝《长歌行》:“中心感时物,抚剑下前庭,翔佯於阶际,景星一何明。”《新唐书·突厥传上》:“寇 西会州,围 乌城,翔徉 陇 渭 间。”《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三军万夫,环旋翔羊愰骇之间,虏骑乘之,遂取吾之鼓旗。”胡三省 注:“翔羊,犹云徜徉、徘徊也。”
- 15.
走伏释义:⒈逃匿。《三国志·魏志·锺会传》:“西塞 成都 之路,北絶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絶,走伏无地。”⒉指逃匿之路。《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年》:“已命 雍州 刺史 刘粹 等断其走伏。”胡三省 注:“走,逃也;伏,匿也。断其逃匿之路也。”⒊谦辞。犹言趋伏、拜伏。明 宋濂《凝道记上·孔子符》:“夫子自谓有 庖牺 时物,我等当愿走伏庭下,借一观之,洗凡目焉。”
- 16.
龙图阁释义:宋 代阁名。在 会庆殿 西偏,北连禁中,阁东曰 资政殿,西曰 述古殿,阁上以奉 太宗 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官。宋 苏轼《谢吕龙图书》:“龙图阁 老执事,某 西蜀 之鄙人。”《宋史·真宗纪三》:“﹝ 天禧 四年十一月﹞戊午,召近臣於 龙图阁 观御製文词。”宋 王巩《王氏谈录·古器》:“字法参以篆隶,形制不与经典相合,非远古时物,疑 宇文氏 器具,上其事,詔藏於 龙图阁。”参阅《宋史·职官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