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 [wáng tíng]
1. 朝廷。
3. 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君长设幕立朝的地方。
王庭 引证解释
⒈ 朝廷。
引《易·夬》:“扬于王庭。”
孔颖达 疏:“王庭是百官所在之处。”
《汉书·王莽传中》:“拜爵王庭,谢恩私门者,禄去公室,政从亡矣。”
唐 李白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纳忠王庭,名鏤钟鼎。”
⒉ 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君长设幕立朝的地方。
引《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李陵 ﹞深践戎马之地,足歷王庭。”
李善 注:“单于所居之处,号曰王庭。”
《汉书·匈奴传上》:“是后 匈奴 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明 梁辰鱼 《念奴娇序·拟出塞》套曲:“曾有擒虏王庭;还有杀敌 居胥,战无不胜,竹帛丹青。”
国语词典
王庭 [wáng tíng]
⒈ 朝廷。
引《易经·夬卦》:「扬于王庭。」
唐·孔颖达·正义:「王庭是百官所在之处。」
唐·李白〈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皆纳忠王庭,名镂钟鼎。」
⒉ 匈奴等异族君长上朝的地方。
引《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
王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犂释义:⒈亦作“三犁”。指汉武帝时赵过所创制的三脚耧。这种农具对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促进作用。⒉亦作“三犁”。谓屡次征伐扫荡边庭。语本《汉书·匈奴传下》:“犂其庭,扫其閭。”《明史·翁万达传》:“河套本中国故壤,成祖三犂王庭,残其部落。”清查慎行《拟玉泉山大阅二十韵》:“忆昨三犁候,亲征万里逾。”
- 2.
不庭释义:⒈不朝于王庭者;不朝于王庭。《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杜预 注:“下之事上皆成礼於庭中。”杨伯峻 注:“庭,动词,朝于朝庭也。九年《传》云‘宋公 不王’故此云以讨不庭。此不庭为名词,义为不庭之国。”《汉书·赵充国传》:“鬼方 宾服,罔有不庭。”颜师古 注:“庭,来帝庭也。”宋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於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而復有 文、武 之境土。”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当 尧 时,三苗 不庭,遏絶其世,窜之 三危,其遗种尚在。”⒉无道;叛逆。《诗·大雅·韩奕》:“榦不庭方,此佐戎辟。
- 3.
二庭释义:⒈两个王庭。 (1)东汉 时指 南匈奴 与 北匈奴。东汉 建武 二十四年,匈奴 左贤王 蒲奴 立为单于,右薁鞬日逐王 比 不得立,乃率部南依 汉,自立为单于,匈奴 遂有南北之分。《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其后 匈奴 争立,日逐来奔……於是 匈奴 分破,始有南北二庭焉。”(2)唐 代指 西突厥 分裂后的南北二部。咄陆 可汗建庭于 镞曷山 西,谓之北庭;乙毗沙钵罗叶护 可汗建庭于 虽合水 北,谓之南庭。见《新唐书·突厥传下》。唐 骆宾王《夕次蒲类津》诗:“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⒉第二家门庭。谓再嫁。《旧唐
- 4.
五炁释义:谓五行之气。 语本《关尹子·六匕》:“我身五行之炁,而五行之炁,其性一物。”《云笈七籤》卷二:“尔时天生五炁,地生五味。”清 王庭珍《筱园诗话》卷一:“道家内丹口诀,亦须密得指授,而后能性命双修,三化朝元,五炁聚顶,以证仙班。”
- 5.
坐狱释义:⒈指诉讼双方互相辩论。《左传·襄公十年》:“王叔 之宰与 伯舆 之大夫 瑕禽 坐狱於王庭,士匄 听之。”杜预 注:“狱,讼也。《周礼》: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故使宰与属大夫对争曲直。”杨伯峻 注:“坐狱,两造对讼。亦单言曰坐。”⒉入狱;坐监狱。宋 赵叔向《肯綮录·紫姑伸狱》:“﹝库官辈﹞初不知 飞 坐狱及死于除夕也。”孙犁《白洋淀纪事·秋千》:“你们村里就有过两位坐狱被杀的共产党员。”
- 6.
夏庭释义:⒈夏之王庭。⒉引申指夏王朝。
- 7.
大僚释义:⒈大官职。 《书·多方》:“迪简在王庭,尚尔事,有服在大僚。”唐 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世服大僚,仍耀烈名。”⒉指大官。清 叶廷琯《吹网录·宁古塔纪略》:“更以所著《长白山赋》,进呈御览,并輦下诸故人大僚醵貲代赎,遂得以辛酉入塞。”
- 8.
孙楚楼释义:古酒楼名。在 金陵(今 南京)城西。后亦泛指酒楼。唐 李白《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诗:“昨晚西城月,青天垂玉鉤。朝沽 金陵 酒,歌吹 孙楚楼。”宋 王庭珪《和胡观光登酒楼》诗:“李白 夜登 孙楚楼,楼中玩月苦淹留。定知公等非凡客,要是人间第一流。”清 方文《答汪大年京师见怀》诗:“雪满 荆軻 市,云停 孙楚楼。”
- 9.
孚号释义:⒈《易·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 ”孔颖达疏:“‘孚号有厉’者,号,号令也,行决之法,先须号令。夬,以刚决柔,施之於人,则是用明信之法而宣其号令。”后以指君王的号令或诏命。⒉呼吁。
- 10.
宣政释义:⒈宣扬政教。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若此后,诸处县令特有课最可旌尚者,宜就迁一官,更留三载,庶其宣政者,可以成俗;其侥倖者,自从朝典。如此行之,三五年中,天下县政可澄清矣。”⒉唐 长安 宫殿名。在 大明宫 内,凡隆重仪式,多于此举行。唐 韩愈《论佛骨表》:“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 宣政 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⒊宋徽宗 年号 政和、宣和 的并称。亦借指 宋徽宗。宋 王庭珪《题宣和御画》诗:“长安 老人眼曾见,万岁山 头翠华转。恨臣不及 宣 政 初,痛哭天涯观画图。”
- 11.
宾荐释义:⒈举荐;推荐。 《易·观》“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李鼎祚 集解引 唐 崔憬 曰:“得位比尊,承於王者,职在搜扬国俊,宾荐王庭,故以进贤为尚宾也。”⒉引申为科举。唐 李嘉祐《送严二擢第东归》诗:“隳官就宾荐,时辈詎争先。盛业推儒行,高科独少年。”唐 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往在 贞元,俱从宾荐。司我明试,时维邦彦。”参见“宾兴”。
- 12.
建牙释义:⒈古谓出师前树立军旗。《晋书·姚兴载记下》:“於是尽赦囚徒,散布帛数万匹以赐其将士,建牙誓众,将赴 长安。”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公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禡牙之事。”⒉引申指武臣出镇。唐 鲍溶《读淮南李相行营至楚州》诗:“閫外建牙威不宾,古来戡难忆忠臣。”宋 楼钥《送赵子直贰卿帅三山》诗:“建牙帅 七闽,人胡为公疑。”清 姚鼐《悼陈勤斋中丞》诗:“西南地控 五谿 遐,承詔单车往建牙。”⒊指少数民族建置王庭。唐 李
- 13.
春秋大刀释义:陈氏春秋大刀,亦名“青龙偃月刀”,它起源于河南省陈家沟,由陈王庭所制,由陈发科本人修改,其子陈照奎定型的套路。
- 14.
杰士释义:⒈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於王庭矣。”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武曌 以淫牝秽乱 唐 室,实旷劫所无之变,而一代英才杰士俯首臣伏,无敢声其罪者。”鲁迅《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国产影片中的人物,虽是作者以为善人杰士者,眉宇间也总带些上海洋场式的狡猾。”⒉太平天囯 科举考试改称拔贡为杰士。参阅 史式《太平天囯词语汇释》。
- 15.
梃击释义:⒈持棍棒殴击。也泛指以暴力攻击。《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去矣与会党为伍》:“则无政府革命,直以平民之力,梃击王庭,锄刈豪右兼并之家。”⒉指晚 明 三案之一的梃击案。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张差 手执木棍,闯进太子住的 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被执后供系 郑贵妃(神宗 宠妃)手下太监 庞保、刘成 引进。时人怀疑 郑贵妃 欲谋杀太子。神宗 与太子不愿深究,以疯颠奸徒为罪,杀 张差 于市,并毙 庞、刘 于内庭了案。史称“梃击”案。清 陈睿思《阅三朝要典》诗:“‘红丸’‘梃击’连‘移宫’,三案手翻乱廷平。”
- 16.
毡城释义:亦作“氊城”。 古代 匈奴 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
- 17.
深严释义:⒈深邃严密。唐 李绰《尚书故实》:“自柜而入,则别有幽房邃阁,詰曲深严。”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九:“贾黄中‘青纶辉映轻前古,丹地深严隔世尘’……灿然有贵气。”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观此情形,必非内庭深严邃密之地。”⒉指深沉庄严。宋 苏轼《策略五》:“及至后世,坏先王之法,安於逸乐而恶闻其过,是以养尊而自高,务为深严,使天下拱手,以貌相承而心不服。”⒊谓极为严格。《金史·文艺传下·王庭筠》:“﹝ 庭筠 ﹞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
- 18.
王官伯释义:天子委派的主盟老臣。《左传·昭公十一年》:“今 单子 为王官伯,而命事於会。”《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年》:“﹝九月﹞戊申,以 扬州 刺史 始兴王 叔陵 为王官伯,临盟百官。”胡三省 注:“王官伯者,古者天子盟诸侯,使天子之老涖之,如 春秋 践土 之盟,王子虎 盟诸侯于王庭,是之谓王官伯。”
- 19.
王门释义:⒈指王宫之皋门、库门。《周礼·地官·大司徒》:“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於王门。”孙诒让 正义:“王门即王宫之皋门、库门。”⒉犹王庭,帝阙。《竹书纪年》卷上:“元年乙酉帝(帝 废)即位,诸夷宾于王门。”《后汉书·东夷传序》:“自 少康 已后,世服王化,遂宾於王门,献其乐舞。”唐 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九千里之丹凤,始践王门;七十日之黄龙,初阶郡职。”⒊王爷的邸第。《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王门所以贵,自古多俊民。”刘良 注:“王门,谓 邵陵王 门也。”唐 杜甫《行次古城店泛江》诗:“王
- 20.
矫首释义:⒈昂首;抬头。唐 杜甫《又上后园山脚》诗:“穷秋立 日观,矫首望八荒。”金 元好问《出京》诗:“矫首孤云飞,西南路何永。”清 金农《寄丁敬》诗:“何年共幽览,矫首海鸥群。”⒉昂昂然自得貌。晋 葛洪《抱朴子·名实》:“至於駑蹇矫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彼已尸禄,邦国殄瘁。”宋 范仲淹《祭蔡侍郎文》:“初矫首於王庭,冠天下之英雄。”《明史·李植江东之等传赞》:“李植、江东之 诸人,风节自许,矫首抗俗,意气横厉,抵排羣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