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荐举 荐举的意思
jiàn

荐举

简体荐举
繁体薦舉
拼音jiàn jǔ
注音ㄐㄧㄢˋ ㄐㄩ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iàn,(1) 推举,介绍。【组词】:推荐。举荐。荐擢。(2) 频仍,屡次。【例句】:荐仍(一再)。荐饥(连年饥荒)。荐食(一再吞食,喻不断侵略)。荐臻(接连来到)。(3) 进献,祭献。【例句】:荐羞(进献肴馔)。荐新(以初熟谷物或时鲜果物祭献)。荐胙(供献鬼神的肉)。(4) 草。【例句】:“麋鹿食荐”。(5) 草席,垫子。【组词】:草荐。棕荐。

jǔ,(1) 向上抬,向上托。【组词】: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2) 动作行为。【组词】:举止。轻而易举。(3) 发起,兴办。【组词】:举义。举办。创举。(4) 提出。【组词】:举要。举例。(5) 推选,推荐。【组词】:推举。荐举。(6) 全。【组词】:举国。举世。举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组词】:科举。举人。一举成名。(8) 攻克。【例句】:“一战而举鄢、郢”。

基本含义

推荐、举荐

荐举的意思

荐举 [jiàn jǔ]

1. 推荐。

荐举贤才。

[introduce; recommend; propose sb. for promotion;]

荐举 引证解释

⒈ 介绍;推荐。

《汉书·杨恽传》:“郎、謁者有罪过,輒奏免,荐举其高弟有行能者,至郡守九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穀,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
宋 陈亮 《铨选资格策》:“然 庆历 间, 范 富 诸公思救磨勘荐举之弊,欲去旧例,以不次用人,而案百吏之惰。”
老舍 《二马》第二段二:“有人给他往学堂里荐举去教英文。”


国语词典

荐举 [jiàn jǔ]

⒈ 推举。也作「荐举」。

《儒林外史·第七回》:「礼部侍郎徐,为荐举贤才事,奉圣旨,庄尚志著来京引见。」
《文明小史·第二〇回》:「现在要请几个人先去编起教课书来,就有人把我们两个都荐举在内,目下再过两三天,就要去动手。」


荐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状释义:宋制,举主向朝廷推举人材时,为被荐举人所撰写的荐举书称为举状。
    • 2.
      举类释义:⒈举荐善类。语出《左传·襄公三年》:“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九:“张文定 庆历 中草两制,《荐举勅》云:‘盖举类之来旧矣。三代 之盛王,其必由之。’”⒉举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邇而见义远。”唐 张说《进嶲州斗羊表》:“勇士冠鸡,武夫戴鶡,推情举类,获此鬭羊。”
    • 3.
      举首释义:⒈抬头。《管子·形势解》:“殷 民举首而望 文王,愿为 文王 臣。”宋 苏轼《登云龙山》诗:“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明 袁宏道《宿西山碧云寺水亭上》诗:“举首见仙人,云中捉松鼠。”⒉被荐举者中居首位的;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论》:“汉 兴八十餘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 为举首。”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汉文 中年,始举贤良;鼂错 对策,蔚为举首。”宋 秦观《李状元墓志铭》:“其词奥衍,有 汉 唐 之遗风,进御一读,遂为举首。”明 张居正《答藩伯吴小江
    • 4.
      乡荐释义:唐 宋 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称“乡荐”。
    • 5.
      京削释义:宋 代制度,高、中级官员每年可向朝廷荐举选人,经过磨勘改为京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有名额限制,一个名额称一“京削”。 宋 苏轼 《与孙子发书》:“其子 迪简 亦善吏,某已举之矣,欲告提刑大夫。来年一京削,敢烦 子发 为道此恳,或持此简呈宪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嘲觅荐举》:“有同官初至者,偶问其京削欠几何?答云:‘欠一二纸。’”
    • 6.
      保举释义: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
    • 7.
      保奖释义:官员向上荐举有功之人,使得到奖励擢用。 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张洛行被擒》:“﹝ 英公 ﹞乃并其甥侄数人皆捦以归,解送 僧邸 军前凌迟处死。僧邸 保奖 英公,俟补 直隶州,后以知府用。
    • 8.
      保奬释义:官员向上荐举有功之人,使得到奖励擢用。
    • 9.
      傍荐释义:谓访求而荐举。 傍,通“访”。
    • 10.
      充赋释义:犹凑数。被官吏荐举给朝廷的谦词。
    • 11.
      公库释义:⒈官府之仓库。《宋史·任伯雨传》:“﹝ 伯雨 ﹞调 施州 清江 主簿。郡守檄使涖公库,笑曰:‘里名 胜母,曾子 不入,此职何为至我哉?’”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求 盱江 僚属之荐举则有书,求 盱江 公库之文籍则有目。”⒉国民党统治时期经管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机关。根据1928年国民党财政部的规定,用款机关得以部分收入抵拨支出。其后,于1939年公布“公库法”。在中央政府设国库,地方政府分别设省库、市库和县库。规定国家全部岁入岁出都由公库统一收支,一律停止以收抵支;国库事务由中央银行代理;地方各级公
    • 12.
      公选释义:谓公开选拔,公众荐举。
    • 13.
      关升释义:⒈见“关陞”。 ⒉亦作“关升”。宋 制,按一定资历经核准升官。宋 叶适《送刘茂实序》:“及其久也,循习而例不明,以为凡仕者必关陞,必改官,此上所设以待人之求,而其进取条目之限当如此也。”宋 洪迈《容斋四笔·郎中用资序》:“郎中、员外郎亦自为两等,颇因履歷而授之。后来相承,必欲已关升知州资序者为郎中。”《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年》:“曾任知州而为郎官、卿监,曾任卿监、郎官而復出为监司之人,陈乞关陞者,依两任无人荐举条例,特与免用举主,理为资序。”
    • 14.
      兴词释义:荐举之言。
    • 15.
      内举释义:荐举亲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 外举不弃讎,内举不失亲。”《旧唐书·代宗纪》:“故求诸必当,用制於中权;存乎至公,岂惭於内举。”《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我欲效古人 祁大夫 内举不避亲,诚恐不知二弟之学行者,説他因兄而得官,误了终身名节。”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主持事业最主要的基本态度一》:“中国 古话于‘大义灭亲’之外,还有一句叫做‘内举不避亲’。”
    • 16.
      函问释义:⒈指书信。 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曾文正公挽联》:“盖 左公 始为 文正 所荐举,中间以事相齟齬,不通函问者已九年矣。”⒉用通信的方式向对方询问。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文中如有费解之处,再当函问,改正。”鲁迅《书信集·致黄源》:“陈小姐 通言地址,已函问 沉先生,得回信后当再通知。”
    • 17.
      升举释义:⒈犹登仙。⒉荐举提升。
    • 18.
      卓荐释义:因卓异而被举荐。清 制,吏部考核官吏,才能出众的称为“卓异”。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高要 令 杨国霖 兰坡,作吏三十年,两膺卓荐,傲兀不羈。”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致刘次白抚部书》:“次白 为 太湖 同知,曾以濬河便民,荐举加知府衔。次年復以计典卓荐,擢守 徐州,洊至开府。”
    • 19.
      厘然释义:⒈形容有条理。 汤一鹗《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审判厅立,不特与行政事宜厘然各别,即司法中刑、民各事亦当分庭而理。”⒉清楚,分明。《明史·选举志序》:“是四者(学校、科目、荐举、銓选)釐然具载其本末,则二百七十年间取士得失之故可覩已。”夏曾佑《小说原理》:“经文者,以简略之笔,写未知之理者也,故最难。而读书之劳逸釐然矣。”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一章:“旷观六合之内,一切现象釐然毕陈,种类至为繁伙。”
    • 20.
      发荐释义:发迹;被荐举。宋 郭彖《睽车志》卷一:“明年省试,平江 岁贡者尽下,唯 黄由 以国学解中选…… 由 字 子由,平江 人,而用国学发荐,南归之验也。”

荐举(jianj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荐举是什么意思 荐举读音 怎么读 荐举,拼音是jiàn jǔ,荐举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荐举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