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作 [xīng zuò]
1. 兴造制作;兴建。
2. 兴起。
4. 着手进行。
兴作 引证解释
⒈ 兴造制作;兴建。
引《礼记·礼运》:“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降于山川之谓兴作。”
郑玄 注:“谓教令由山川下者也。山川有草木禽兽,可作器物共国事。”
陈澔 集说:“有事於山川而出命,是兴作之政。”
汉 刘向 《说苑·至公》:“兴作 驪山 宫室,至 雍 相继不絶。”
《旧唐书·敬宗纪》:“帝性好土木,自春至冬兴作相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陶 由此日富: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兴作从心,更不谋於主人。”
⒉ 兴起。
引汉 徐干 《中论·历数》:“帝王兴作,未有不奉赞天时以经人事者也。”
宋 苏轼 《均户口策》:“昔者圣人之兴作也,必因人之情,故易为功;必因时之势,故易为力。”
⒊ 着手进行。
引唐 张仲甫 《雷赋》:“五星不逆,六气合度。发阳和,启蛰户。农事兴作,秋成斯覩。”
国语词典
兴作 [xīng zuò]
⒈ 兴起实行。
引唐·张仲甫〈雷赋〉:「发阳和,启蛰户。农事兴作,秋成斯睹。」
⒉ 创造、建立。
引《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纪》:「诸所兴作宫室之役,皆以遗诏罢之。」
兴作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藩释义:⒈指 汉明帝 子 千乘哀王 建、淮阳顷王 昞、济阴悼王 长。 《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赞》:“三藩夙龄,党 惟荒忒。”李贤 注:“谓 千乘、淮阳、济阴 并早殁也。”⒉指 南朝 齐 之 会稽、南徐州 和 南兖州。《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六府臣僚,三藩士女,人蓄油素,家怀鈆笔。”李善 注:“子良 又为 会稽 太守、南徐州 刺史、南兖州 刺史,斯谓之三藩也。”⒊清 称 明 末之 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 清 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⒋清 初封 明 降将 吴三
- 2.
二纪释义:⒈谓日、月。《后汉书·张衡传》:“倚 招摇、摄提 以低回剹流兮,察二纪、五纬 之绸繆遹皇。”李贤 注:“二纪,日月也。”⒉二十四年。《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从来渐二纪,始得傍归路。”李善 注引 孔安国《尚书传》:“十二年曰纪。”张铣 注:“自从仕来,渐进得二十四年。”南朝 梁 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策名委质,忽焉二纪。”⒊约指二十余年。唐 李敬方《太和公主还宫》诗:“二纪烟尘外,凄凉转战归。”《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吾本天上司书仙人,偶以一念情爱,謫居人间二纪
- 3.
兴作释义:⒈兴造制作;兴建。 《礼记·礼运》:“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郑玄 注:“谓教令由山川下者也。山川有草木禽兽,可作器物共国事。”陈澔 集说:“有事於山川而出命,是兴作之政。”汉 刘向《说苑·至公》:“兴作 驪山 宫室,至 雍 相继不絶。”《旧唐书·敬宗纪》:“帝性好土木,自春至冬兴作相继。”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陶 由此日富: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兴作从心,更不谋於主人。”⒉兴起。汉 徐干《中论·历数》:“帝王兴作,未有不奉赞天时以经人事者也。”宋 苏轼《均户口策》:“
- 4.
常均释义:⒈指庸常之人。 《晋书·文苑传论》:“子安 幼标明敏,少蓄清思,怀天地之寥廓,赋辞人之所遗,特构新情,岂常均之所企!”《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夫有逸羣之才,必思冲天之据,盖俗之量,则僨常均之下。”胡三省 注:“常均,犹言平常也。”⒉犹常法。《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道被如仁,功参微 管,本宜在常均之外。”吕向 注:“言人有大功如 管仲 者,则宜在寻常均禁之外。”⒊平常曲调,一般声韵。《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声悲旧笳,曲美常均。”李善 注:“均者,亦律调五声之均也。”
- 5.
更兴释义:⒈交替兴作。 ⒉复兴。
- 6.
营平释义:指 汉 营平侯 赵充国。 汉 扬雄《赵充国颂》:“营平 守节,娄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唐 张说《送赵颐真郎中赴安西》诗:“老夫操别翰,承旨颂 营平。”清 钱谦益《杜大将军七十寿序》:“杨雄 颂 营平 中兴作武,而功名亦与其年俱永。”
- 7.
营缮释义:⒈修缮;修建。 《晋书·祖逖传》:“营缮 武牢 城,城北临 黄河。”《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季龙 荒游废政,多所营缮。”宋 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收其田租,为岁时献享营缮之费。”清 顾炎武《读<隋书>》:“十餘年之间,营缮征伐未尝废也。”⒉官署名。《明史·职官志一》:“工部。尚书一人……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明史·职官志一》:“营缮典经营兴作之事。”《清史稿·职官志一》:“﹝工部﹞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郎中,宗室一人,屯田司
- 8.
谅闇释义:⒈亦作“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礼记·丧服四制》:“《书》曰:‘高宗 谅闇,三年不言。’善之也。”郑玄 注:“闇,谓庐也。”《论语·宪问》引作“谅阴”。《文选·潘岳<闲居赋>》:“今天子谅闇之际,领太傅主簿。”李善 注:“谅闇,今谓凶庐里寒凉幽闇之处,故曰谅闇。”⒉借指居丧。多用于皇帝。《新唐书·李程传》:“陛下方谅阴,未宜兴作,愿回所费奉园陵。”《明史·王治传》:“比者人言籍籍,谓陛下燕閒举动,有非谅闇所宜者。”《清史稿·礼志七》:“康熙 初元,加上徽号,时以谅阴,不奏书,不行礼,不朝贺。”
- 9.
风吹雨打释义:⒈谓遭受风雨的吹打。唐 陆希声《阳羡杂咏·李径》:“一径穠芳万蕊攒,风吹雨打未摧残。”宋 辛弃疾《浣溪沙·漫兴作》词:“未到山前骑马回,风吹雨打已无梅。共谁消遣两三杯。”《黄绣球》第一回:“后边一带房屋,今年被风吹雨打,像要倾倒,官人要赶紧雇个匠人修理修理。”陈毅《寄友》诗:“风吹雨打露沾衣,昼伏夜行人迹稀。”⒉比喻遭受摧残、挫折或磨难。元 乔吉《水仙子·赠朱翠英》曲:“恐怕风吹雨打,喫惜了零落天涯。”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但怎么又来了‘翻译年’呢,在并无什么了不起的翻译的时候?不是夸大
- 10.
风猷释义:⒈风教德化。《晋书·傅玄传论》:“傅祗 名父之子,早树风猷,崎嶇危乱之朝,匡救君臣之际,卒能保全禄位,可谓有道存焉。”《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原夫存树风猷,没著徽烈,既絶故老之口,必资不刊之书。”吕向 注:“猷,道……言风教道德,死当著其美业,故老既没必资於铭记。”⒉指人的风采品格。南朝 齐 谢朓《奉和随王殿下》之七:“风猷冠 淄 鄴,衽舄愧 唐 牧。”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异时获赐,今日先知;瞻望风猷,常在魂梦。”明 汪廷讷《种玉记·荣寿》:“时人莫慢轻贫贱,玉汝于成意在天,
- 11.
风迹释义:⒈犹风节;风操。 《后汉书·朱浮传》:“浮 年少有才能,颇欲厉风迹,收士心。”李贤 注:“风化之迹也。”宋 沉括《赠屯田员外郎叶君墓志铭》:“君之才学无所施当世。然予与君之子与孙游,其规模风跡,予有以知其才。”⒉犹政绩。《宋书·良吏传序》:“今採其风迹粗著者,以为《良吏篇》云。”宋 叶适《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其为民补弊剔蠹,锄其悍顽,而兴作利政,以惠养之,意必有风迹可述。”⒊根据传闻而追踪寻迹。明 宋濂《故岐宁卫经历熊府君墓铭》:“州县官多失廉平,君阴风跡数十辈,悉如法论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