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欢 [jìn huān]
1. 尽情欢乐。
例尽欢而散。
英[enjoy oneself to the full;]
尽欢 引证解释
⒈ 谓孝养父母尊长,极意承欢。
引语出《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孔颖达 疏:“谓使亲尽其欢乐。”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尽欢朝夕,人无閒言。”
⒉ 尽情欢乐。
引《南史·隐逸传上·孔淳之》:“至则尽欢共饮,迄暮而归。”
唐 张谓 《湖上对酒行》:“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復何益!”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伯祖中大夫公每赴官,或从其子出仕,必著帽,遍别邻曲。民家或留以酒,亦为尽欢,未尝遗一家也。”
茅盾 《子夜》十七:“今天尽欢,应得留个长久的纪念!”
国语词典
尽欢 [jìn huān]
⒈ 尽情欢乐。
引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尽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亲识释义:⒈亲信赏识。 《东观汉记·冯勤传》:“魏郡 太守 范横 上疏荐 勤 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⒉犹亲友。南朝 宋 谢惠连《顺东西门行》:“酌酪华堂集亲识,舒情尽欢遣悽惻。”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杜祁公 罢相,居 南京,无宅,假驛舍居之数年……閭里吉凶庆吊,与亲识之道 南京 者,相与燕劳,问遗之,礼未尝废。”⒊亲近熟识。清 吴伟业《送何省斋》诗:“旁有亲识人,通都走声利,厚意解羈愁,盛言推名位。”
- 2.
供具释义:⒈陈设酒食的器具。 亦指酒食之类。《史记·平準书》:“公卿议封禪事,而天下郡国皆豫治道路,缮故宫,及当驰道县,县治官储,设供具,而望以待幸。”《后汉书·赵孝传》:“帝嘉其兄弟篤行,欲宠异之,詔礼十日一就卫尉府,太官送供具,令共相对尽欢。”清 褚人穫《坚瓠馀集·木龙》:“吴 有富商,倩工造舟,供具稍薄,疑工必有他意。”⒉陈设食具;备供酒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 辞於 范雎,范雎 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 须贾 於堂下。”《汉书·叙传上》:“伯 至,请问耆老父祖故人有旧恩者,迎延
- 3.
宴犒释义:设宴犒赏。唐 赵璘《因话录》卷二:“司徒 郑真公,每在方镇,崇树公家,陈设器用,无不精备。至於宴犒之事,未尝刻薄。”唐 裴铏《传奇·昆仑奴》:“﹝ 崔生 ﹞遂宴犒以酒肉。”《新五代史·杂传·张全义》:“﹝ 张全义 ﹞年老不能进趋,遣人掖扶而登,宴犒尽欢,命皇子 继岌、皇弟 存纪 等皆兄事之。”
- 4.
成欢释义:⒈犹尽欢。⒉谓男女欢会。
- 5.
承奉释义:⒈承命奉行。 《后汉书·和帝纪》:“宣布以来,出入九年,二千石曾不承奉,恣心从好。”《晋书·慕容超载记》:“超 亦深达 德 旨,入则尽欢承奉,出则倾身下士,於是内外称美焉。”⒉奉承讨好。唐 李翱《疏屏奸佞》:“臣以为察奸佞之人亦有术焉,主之所欲,皆顺不违,又从而承奉先后之者,皆奸佞之臣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自去安排着佳肴美饌,承奉 瑞虹,说道:‘小娘子定饿了,且喫些酒食则个。’”
- 6.
放欢释义:犹尽欢。
- 7.
无欢不爱释义:无……不……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用来加强语气。 爱就一定要尽欢。
- 8.
无算乐释义:亦作“无筭乐”。 指古代某些典礼中演奏的无定数的乐歌,直到尽欢而止。
- 9.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释义:形容天天像过佳节一样极尽欢乐。元 白朴《梧桐雨》第一折:“寡人自从得了 杨妃,真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穿袍儿的也有五六个,以下歌儿舞女,得宠侍妾,不下数十,端的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儒林外史》第二四回:“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粧袨服,招接四方游客。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 10.
极愿尽欢释义:谓遂愿而极尽欢乐之情。
- 11.
极欢释义:⒈极尽欢乐之情。 《诗·唐风·有杕之杜》“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汉郑玄笺:“言中心诚好之,何但饮食之,当尽礼极欢以待之。”唐沉既济《任氏传》:“任氏更粧而出,酣饮极欢。”⒉極懽:同“极欢”。
- 12.
油幕释义:亦作“油幙”。涂油的帐幕。《宋书·刘瑀传》:“朱脩之 三世叛兵,一旦居 荆州,青油幙下,作 谢宣明 面见向,使斋师以长刀引吾下席。”唐 司空曙《送人归黔府》诗:“油幕晓开飞鸟絶,翩翩上将独趋风。”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油幕》:“长安 贵家子弟每至春时游宴,供帐於园圃中,随行载以油幕,或遇阴雨,以幕覆之,尽欢而归。”旧时亦借指将帅的幕府。唐 刘禹锡《览董评事思归之什因以诗赠》:“几年油幕佐征东,却泛沧浪狎钓童。”宋 陆游《上王宣抚启》:“昨属元臣,暂临西鄙,获厠油幕众贤之后。”
- 13.
看竹释义:晋 王徽之 爱竹,曾过 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有好竹,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遂欲出门。 主人令左右闭门不听出,乃留坐,尽欢而去。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后因以“看竹”为名士不拘礼法的典故。
- 14.
绝缨释义:⒈扯断结冠的带。据 汉 刘向《说苑·复恩》载:楚庄王 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晋 与 楚 战,有 楚 将奋死赴敌,卒胜 晋 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絶缨盗马之臣赦,楚 赵 以济其难。”唐 陈子昂《座右铭》:“秦穆 饮盗马,楚 客报絶缨。”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钱起》:“况宾无絶缨之嫌,主无投辖之困。”⒉用以形容男女聚会,不拘形迹。宋 柳永《
- 15.
觥筹交错释义: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尽欢的情形。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筹:计算饮酒量的竹片。交错:杂乱地堆在一起。
- 16.
酣对释义:相对畅饮。《南史·隐逸传上·朱百年》:“﹝ 朱百年 ﹞唯与同县 孔覬 友善,覬 亦嗜酒,相得輒酣对尽欢。”
- 17.
鸡黍约释义: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唐 唐彦谦《道中逢故人》诗:“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宋 苏轼《送沉逵赴广南》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清 吴蔚光《琐窗寒·暮秋》词:“待小春,开了山梅,重寻鸡黍约。”